1895年3月13日,天津海口汽笛声声嘶哑,李鸿章搭乘轮船,踏上东渡扶桑寻求和解的征程。颇具巧合的是,李鸿章对这艘座船尤为熟悉。眼前这艘悬挂德国国旗的轮船,正是昔日轮船招商局的“海晏”号。回想起1886年醇亲王检阅北洋海防的情景,旅顺、威海等地龙旗飘扬,战舰云集,那艘“海晏”号便是醇亲王的座舰。醇亲王检阅完毕后,乘坐“海晏”号返回途中,登州庙岛海面上突然出现了绚烂多彩的海市蜃楼,令醇亲王欣喜不已,随行的画师也将其这一罕见祥瑞景象绘于纸上。然而,私下里却有人议论,此景非吉兆,或许预示着眼前的一切不过是瞬息即逝的幻梦。
沉没的甲午:
北洋悲歌·晚清败局
甲午战争,作为近代史上一场深刻改变中国命运轨迹的战争,其影响之深远,至今仍历历在目。
为何清朝最终败亡?责任归属何方?从中我们应汲取哪些教训?这些问题作为历史悬疑,至今仍引人深思。
© 粥棚
回望往昔,仿佛置身梦境。自甲午战争爆发,为抵御日军进攻,招商局与德国船商达成协议,将“海晏”号船舶转售德国,并更换了船名及船旗。李鸿章在众多候选轮船中选中了更名为“公义”的“海晏”号作为旗舰,或许是想借助这吉祥的船名,前往东瀛寻求他及整个国家所渴望的公义。
求和
1894年秋季,日军的铁蹄踏入了我国疆土。面对连战皆北的惨淡战局,清政府内部分官员在失望之余,亦感到了深深的惊恐,忧虑局势将失控,甚至陷入无法收拾的境地,议和的声音逐渐在朝廷中蔓延。11月22日,清政府曾指派海关德国籍税务司德璀琳(Gustav von Detring)作为特使出使日本,寻求议和之路。然而,日方对由西方人士担任清政府代表的做法表示怀疑,使得此次外交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至1894年末,战场局势愈发严峻,日军已对清王朝在关外的根本之地构成威胁。尽管光绪帝和主战派言官内心不愿,但形势所迫,他们也不得不倾向于尽快寻求和平解决之道。
1894年12月20日,清政府委派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与署理湖南巡抚邵友濂担任全权代表,前往日本进行和平谈判。张、邵二位率团于1895年1月26日从上海启程,30日抵达日本神户,随即前往日本战时的大本营——广岛,首次与日本政府就议和事宜展开接触。然而,彼时日本社会在连续的战场胜利鼓舞下,弥漫着强烈的战争氛围。一般民众尚未萌生厌战情绪,反而纷纷高呼“媾和时机尚早”。同时,日本战时大本营及军方正积极策划在春季发起对直隶平原的决战,并未对与清王朝议和有所准备。鉴于此,由于张荫桓、邵友濂所持的外交文书授权有限,且二人的官职和声望不足,日方拒绝与他们进行谈判。因此,张、邵使团于2月12日被迫离开日本。
此刻,山东与东北战场的清军遭遇连番败绩,局势变得异常危急。鉴于此,清政府决定派遣李鸿章出使,以期再次寻求和平解决方案。2月13日,军机处向天津发出紧急密电,催促李鸿章即刻卸任原职,速赴京城接受与日本交涉的使命。
面对军事败局已难逆转的严峻形势,主持与日本的和谈实则意味着必须接受日本的苛刻要求。承担这一艰巨使命,不可避免地将背负后世骂名。清政府深知李鸿章对此所怀有的顾虑,因此在密电中特别强调,绝不容许他产生任何疑虑。
......当前倭寇气焰嚣张,边境告急,此乃权宜之计,旨在缓解纷争,力求两害相权取其轻。李鸿章勋劳卓著,精通中外交涉,深受外洋各国人士敬仰。此刻,全权重任亦无出其右者。特赐李鸿章还翎顶,撤销其革职留任处分,并赏赐黄马褂,以示对其头等全权大臣身份的认可,命其与日本商谈和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一职由王文韶暂代。李鸿章需星夜来京接受训示,切不可延误时刻,所有筹办事宜均需在召见时详细陈述。该大臣应深知时局艰危,既然已受朝廷特殊恩典,自当竭尽忠诚,料其必不会存有其他顾虑,稍显犹豫不决。
2月22日,京城被皑皑白雪覆盖,呈现出一片庄严肃穆的景象。李鸿章当日抵达京城,随即急速前往紫禁城,于乾清宫与军机大臣们同光绪皇帝会面——自甲午战争以来,李鸿章这是首次直面清廷最高决策层的政策讨论会。
“割地之事,我无法承担;若是以土地换取银两,亦感困难重重,恐怕户部也无力筹措如此巨款。”户部尚书翁同龢随即接过话题,表示只要能避免割地,即使需要支付巨额赔款,户部也有办法筹集,“只要能确保不割地,多偿之责我定当尽力”。军机大臣孙毓汶与徐用仪则对此表示担忧:“若是不割地,便……”
不能开办”。
在光绪帝接见群臣之际,即便正遭受感冒与风湿症困扰的慈禧太后也强撑病体,于传心殿召集群臣,共同商讨和谈事宜。李鸿章提出让翁同龢陪同他一同前往日本,但翁同龢立即断然拒绝:“若我此前曾参与洋务,自当毫无推辞,如今身为新手处理重大事务,岂能贸然行动?”在讨论和谈条件时,李鸿章仍坚持反对割地,明确表示“割地不可行,若议和不成,便只能回国”,孙毓汶与徐用仪则用危言耸听的言辞试图促成和谈,而其他军机大臣则保持沉默,未能提出任何对策。
数日来,慈禧太后未曾召见任何大臣。中枢的主和派官员纷纷上奏,恳请光绪帝就议和事宜给出明确指示,同时亦担忧若不答应割地,谈判恐难达成。起初并不倾向于议和的光绪帝,意图推诿责任,要求众臣转而请求慈禧太后作出决断。到了2月28日,慈禧太后传出旨意:“朕昨夜肝气不畅,臂部疼痛,腹部不适,无法接见任何人。一切事宜,均依光绪帝之旨意办理。”鉴于东北战局的紧迫形势,翌日,光绪帝无奈之下只得主持大局,特授予李鸿章“商让土地”的权力。
3月5日,李鸿章奉命东行。
春帆楼
位于日本本州西部,马关(现称下关)是一座风光旖旎的港口城市。其前方是著名的关门海峡,此海峡乃黄海通往濑户内海的必经之地,宛如咽喉要道。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率领由参议李经方、参赞罗丰禄、马建忠、伍廷芳等127人组成的谈判代表团,乘坐“公义”号和“礼裕”号两艘商船抵达这座城市,并在船上安顿下来。
3月20日午后二点半,李鸿章偕同李经方等谈判代表登陆,径赴日方所指定的谈判场所——春帆楼。春帆楼乃当地知名的酒家,以烹饪河豚技艺高超而闻名遐迩。酒店面向变化多端的关门海峡,风景极为迷人。中日双方的谈判便在楼上的一个屋室内进行。鉴于当时春寒依旧,日方特地于李鸿章的座位旁放置了一只炭火盆,以供取暖之用。
日本政府派出的谈判全权代表由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及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担任。双方在简短的寒暄之后,随即开始审阅彼此政府的授权文件,并对谈判的流程事宜展开了深入讨论。下午4时15分,双方的首次会谈圆满落幕。
为便利谈判,并鉴于居住船上颇为劳顿,日方特意依据中国文士与官员喜好在他乡寄居寺庙的习惯,将仅步行数分钟可达春帆楼的引接寺安排给李鸿章一行居住。21日清晨10时左右,李鸿章便从“公义”轮搬迁至引接寺。午后,李鸿章一行步行至春帆楼。下午2时30分,中日双方的第二次会谈正式拉开帷幕。
当日的谈判核心议题聚焦于停火协议。依照国际通行做法,和谈的启动应在双方实现停火的基础上进行。自是日起,日方全面暴露出其无理索求的恶劣姿态。他们提交了一份停战条件的草案,其中明确提出,若中国同意停战,则须将山海关、天津、大沽三地割让,由日军占领,并在停战期间承担日军驻扎三地的所有费用。针对此点,双方随即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李鸿章表示:“我国响应贵国邀请,派我前来洽谈和平事宜,我国政府同样抱有诚意。然而,在停战协议刚刚达成之际,贵国却先行占据了三处战略要地。这三地均属我国直隶省管辖,此举对我个人颜面有所损害。请问伊藤大人,若身处我的位置,又该如何自处呢?”
伊藤博文言道:“中堂大人莅临我国,恰逢两国尚未停息战事。鉴于贵国之大局考虑,故此提议休战。而我国亦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认为唯有停战一途可行。”
李:“我们二人衷心报国,自当通盘考量大局。我国素来未曾有意与外邦交战,招募的新兵亦未经过充分训练。眼见局势至此,中日两国为近邻,怎能任由争斗持续!长远来看,我们必将寻求和平共处。然而,若欲实现和平,我国必须保留尊严的空间。否则,国人心灰意冷,即便达成和解,也难以长久维持……”
双方争执至下午4点20分,李鸿章对于日方提出的停战提议深感难以接受,遂提议将此议题推迟至后续讨论。日方同意延期三天,并要求中方在三日内给出明确的答复。谈判结束后,李鸿章立即通过电报向北京朝廷汇报此事,并恳请朝廷的指示:“今日会议中,伊藤等人递交了停战条款……其要挟之态过于强烈,实难从命。他们限定我方在三日内答复。同时,他们询问我方对所提条款的看法,并表示已做好充分准备,待我方回复到达后,再行提供供商议……”
翁同龢在日记中详细记录,李鸿章的电报于22日呈递给了光绪帝,阅读后皇帝深感震惊,“是日李相密电一件,递后上为之动容”。面对电报中显现的困境,光绪帝欲求慈禧太后的指示,然而太后以病体未愈为由,并未加以理会。自光绪帝亲政以来,慈禧太后退居幕后,对朝政采取暗中关注的策略,却并未过多干预。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慈禧太后对于中日之间的局势难以把握,便任由光绪帝自行决断。如今战局败绩,慈禧太后自然不愿站出来承担责任。
23日,清政府通过总理衙门的电报发出回复,明确指出李鸿章不得同意以中国城市作为日方占领的质地的要求,但可以同意支付日方军费。若日方对此表示无法接受,则暂不就停战事宜进行深入讨论,而是直接向其索取关于议和的具体条件。“至于停战期间所要求的军费支付,可以予以考虑;若对方依然坚持之前的说法,那么对难以接受的条款可以先置之不理。至于议和条款的具体内容,则需直接索要。”
这份清廷的电报于24日午时抵达李鸿章手中。当时,中日两国间的通信依赖于有线电报,清王朝的指令被转换成阿拉伯数字的密码,随后直接传送到日本的马关电报局,并由日方转交我国和谈使团。根据日本档案资料,日本方面实际上已破解了中国电报的密码规则。在处理收发的中方电报时,日方能够成功解码和翻译,因此,我方在谈判中的所有底牌实际上都已落入日本方面的掌握之中。
重要军情
1895年3月24日的午后,李鸿章向日本马关的电报总理衙门发出报告,表明他将遵照指示行事,即便搁置停战事宜,也将积极争取议和条款。在同一电报中,李鸿章亦透露了一则关键的军情:日本派遣小松亲王前往旅顺督师,其野心勃勃,意图颇大。李鸿章分析认为,日本此举意在扩大战事,这也是日本在停战问题上提出严苛条件的原因所在;言外之意,他担忧日本可能不会接受停战,甚至议和的可能性。“观察停战谈判中的这种要挟态势,已显露出端倪,恐怕难以轻易屈服。”
李鸿章在电文中提及的小松亲王前往旅顺指挥军队的行动,实则关乎当时日本政府正筹备中的战略决战。
对于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展现的总体战略构想及其战略意图,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长久以来并未受到足够的关注。然而,实际上,无论是攻取平壤、跨越鸭绿江、占领旅顺,抑或是马关条约中索要赔款,这些行为并非日本明治政府发动这场战争的真正动机。
在第一阶段,陆军挺进朝鲜半岛,海军则致力于击败北洋海军,进而掌控黄海和渤海的制海权;进入第二阶段,日本陆军主力通过海运抵达渤海湾,于直隶平原展开一场决定性的大会战,与清王朝一决高下,这正是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终极目的。
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进入秋季,日本陆军成功实现对朝鲜半岛的统治,同时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日本海军给予北洋海军重创。紧随其后,日本第一军突破鸭绿江防线,而日本第二军则在花园口登陆,直指北洋海军的维修基地——旅顺。考虑到战局进展及天气状况,日本大本营判断,1894年冬季并非实施直隶平原决战的最佳时机。因此,决策层决定将决战推迟至1895年春季进行。
为此,日本大本营精心组建了山东作战军,并与海军联合舰队协同作战,旨在山东半岛发起攻势,旨在彻底摧毁北洋海军,消除春季在直隶平原决战期间海上运输线的潜在威胁。与此同时,日本大本营于1894年12月14日决定,将陆军第四师团和近卫师团作为未来直隶平原决战的主力,并预备投入超过七个师团的陆军兵力。
1895年2月17日,北洋海军遭受重创,全军覆没,日本方面顺利达成了《作战大方针》中既定的第一阶段战略目标。进入3月,日军着手为直隶平原上的决战做足准备,将驻华的第一军、第二军以及即将出征的第四师团和近卫师团统一调度指挥。3月16日,成立了征清大总督府,由小松彰仁亲王出任征清大总督,亲自指挥对清王朝的决定性决战。
依据直隶平原决战的战略部署,日军第四师团与近卫师团计划在4月20日左右,选择有利时机于北戴河地区实施登陆行动。他们意图迅速向天津进发,寻求与清王朝陆军主力展开决战。一旦决战胜利,他们将兵锋直指北京,以期取得击败清王朝的最终胜利。
在这种情境之下,清王朝自1894年年末起积极寻求与日本达成和议,并试图恳请各国调停,这在某种程度上打乱了日本大本营部署决战计划的步伐。而日本方面屡次拒绝与清王朝进行和谈,其中不乏不愿战争结束、坚决执行直隶平原决战计划的意图。当李鸿章一行于3月19日抵达日本之际,日本国内正忙于向中国派遣第四师团、近卫师团,准备发起决战。在此背景下,日方对于停火事宜提出了严苛的条件,实则仍存有让和谈活动夭折的隐忧。
1895年3月24日,李鸿章向总理衙门发出电报,内容为“倭主派遣小松亲王前往旅顺督战”之际,驻守于广岛的日本近卫师团战斗部队便自军营出发,搭乘火车驶向宇品港——现今的广岛港,以集结待命,准备启程前往中国。由此,日本针对直隶平原的决战计划正式拉开序幕。
刺客
在24日的下午3点钟,双方展开了第三次会谈。此次会谈中,双方针对我国所提出的议和条款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商讨。经过约一个半小时的讨论,直至下午4时15分,双方谈判圆满结束,并初步确定了次日进行正式会商的共识。
告别春帆楼,李鸿章及其随从心中挂念重重,缓缓步向不远处引接寺的居所。如同前两日所见,沿途充斥着前来一睹东洋豪杰、清国全权大臣李鸿章风采的日本人。“目光所及之处,街道两旁人潮涌动,纷纷前来一睹李鸿章的风采,形成了一条绵延数里的长龙。不仅市区内人山人海,就连近郊的居民也纷纷走出家门,争相一睹这西洋景,人群如同绚烂的云霞。”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位身着破旧衣衫的日本青年显得格外紧张。这位青年名叫小山丰太郎,他于1869年3月诞生于日本东京邻近的群马县邑乐郡大岛村,他的父母是平凡的养蚕者。在16岁那年,他毅然背井离乡,外出求学,曾在著名的庆应义塾就读。然而,他在1891年遭到了学校的退学处分,此后便开始了四处漂泊、流浪的生活。
1895年二月,小山丰太郎在报纸上瞥见一则消息,提及中国将派遣李鸿章前往日本进行和谈,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愤懑,“这位所谓的‘大头子’李鸿章,终究还是不得不亲自出马。随着他本人即将到来的消息逐渐扩散开来,我内心不由得掀起了阵阵波澜。
随之什么话也说不出,只有头脑发热的感觉”。小山丰太郎认为,日本军队本来可以取得对中国的大胜,“连战连胜的结果是指日可待的。一路追击毫无骨气的支那兵,铁鞭遥遥北指,用不了吹灰之力。
不出半年,便能使四亿华夏子民在北京城下向日本国旗屈膝跪拜”,然而李鸿章赴日本进行和谈,却可能导致战事无法持续,小山丰太郎因此萌生了暗杀李鸿章的念头。
在山丰太郎的认知中,李鸿章无疑将前往广岛参与和谈。为筹集前往广岛的旅费,1895年3月初,山丰太郎返回故里,向父亲借得25元。他的父亲毫不犹豫地拿出了这笔钱,据悉是出自建房子的款项,这让山丰太郎深感愧疚。
3月7日,与亲人依依惜别,小山丰太郎踏上了返回东京的路途,暂时寄居在叔祖父田口勇三郎的家中。在叔祖父的协助下,他于警察局成功获取了一份购买手枪以作自卫的证明。紧接着,3月10日,他前往横滨的金丸铳炮店购置了一支五发连射的转轮手枪。抵达东京浅草等地后,小山丰太郎秘密练习射击了两日。随后,他乘坐火车抵达广岛,在当地报纸上意外得知议和地点定在马关的消息。那时,他的旅费已所剩无几,无奈之下,他将身上衣物售于估衣铺,以所得之资购置了一件破旧衣衫,“借此,我略有所获”。凭借这笔微薄的收入,小山丰太郎继续前行,终于在3月24日抵达马关,混入围观的人群中。
约莫下午四点半光景,李鸿章及其随从自春帆楼返回住所,行至引接寺仅余六十步之遥,人群中一名衣衫褴褛的男子,小山丰太郎,猛然冲出,挡住了李鸿章所乘轿子的去路。他左手紧紧抓住轿杠,右手从怀中掏出一把藏匿的手枪,瞄准李鸿章的头部开火。李鸿章霎时鲜血淋漓,栽倒在轿内,而小山丰太郎亦被四周涌上的军警迅速制服。
今日申时,会议已将停战议题暂放一边,转而讨论议和条款,并承诺于明日午时亲自呈交。返程途中,突遭倭人手持手枪狙击,不幸被击中左颊骨,鲜血淋漓,子弹未能抽出,瞬间晕厥。伊藤、陆奥两位均前来慰问,只得暂令洋医治疗,此事恐难善了。另,伊声称目前正谋攻取台湾,请代为奏报。鸿。经检查,子弹击中李鸿章左侧眼下,深陷骨中,幸而无生命危险。和谈尚未深入,却突遭暗算,日本政府上下一片震动,担忧此事可能引发西方列强的干涉。日方对李鸿章极尽优待——日本皇后亲自为其缝制绷带。此外,山口县知事及警部长被撤职,小山丰太郎随即面临审判。在法庭上,小山丰太郎供称刺杀李鸿章之因,乃因“日本战果尚不充分……若此刻实现和平,清国一旦再度崛起,必将迟早重新反对日本。为破坏和谈,我决心暗杀李鸿章”。最终,日本山口地方裁判所于3月30日判处其无期徒刑。
闻悉李鸿章遭受刺杀,清廷震惊不已。尽管部分本就对和谈抱有疑虑的清流派官员上疏弹劾,指责此事为李鸿章与日本暗中勾结的怪异事件,但此时清廷急切地想要了解日方谈判的真实意图,深恐李鸿章因此声称病重,拒绝参与和谈,于是数日内连续发出多份电报以示慰问。
......览毕奏章,心中深感震惊!事情发展不顺,竟至如此地步。李鸿章年逾七旬,远赴异域,遭受如此重创,不知医药能否及时见效,苏醒后精神与脉象如何,子弹能否顺利取出,忧虑之情,时刻萦绕心头,亟盼李经方立刻电报回复。和议条款已于今午面交,若该大臣无法亲自前往,恳请其将条款先行送交,并即刻电告。
割地赔款
鉴于李鸿章在议和过程中不幸遭受刺杀,为确保谈判进程不受干扰,经日本天皇批准,于3月28日,日方在停战议题上作出了重大让步,撤销了对停战条件的预设。次日,3月30日,李鸿章与陆奥宗光共同签署了停战协定,规定自4月20日起,除台湾和澎湖两地之外,奉天、直隶、山东等战场上的中日双方将无条件实现停战,从而使得日本原本策划的直隶平原决战计划被迫搁置。
鉴于李鸿章正在疗伤休养,李经方便代表其与日方进行了一系列的接谈。1895年4月1日,双方于春帆楼展开了第四次会晤,日本明治政府所拟定的停战条约草案正式递交给了中方,并要求中方在四日内提供回应。
鉴于约文篇幅冗长,李经方不得不将其拆分为两份电报,方才将全文完整传回国内。日方所提出的议和条款,令清政府惊愕不已。其中,军费赔偿高达三亿两银,而割地要求更是索要辽东广大领土、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对于清廷而言,这无疑如同晴天霹雳。4月5日,李鸿章向日方递交了初步的书面答复,对日方所提各项要求逐一进行剖析,并阐述我国所面临的困境,以期争取部分条款的缩减。然而,日方对此置若罔闻,仅是催促我国尽快给出明确回应。
鉴于日军战势逼近山海关,光绪帝迫切期望早日达成和议,故清政府于4月9日递交了修正案。该方案的核心内容是,中日两国共同保障朝鲜的独立地位,中国须向日本支付一亿两白银的军费赔偿,并割让安东、宽甸、凤凰厅、岫岩州四地。
4月10日的午后四时,在身体略有康复的情况下,李鸿章沿着连接引接寺与春帆楼的小径,再次踏入会场,参与中日间的第五次谈判。
面对我国提出的修订方案,以及连续递送的阐述困境的申诉文件,日方提出了一项将军事赔款削减至两亿两银,并在部分细枝末节上略作削减的修正提议,对于其他方面则坚决不予退让。10日的谈判便聚焦于日方的这一修正案展开讨论。
李鸿章起初便与日方就赔款金额展开了激烈的争执,然而,双方始终未能达成任何共识。
伊藤博文言道:
“……中堂大人审阅我此次的节略,无非是关乎许可与否,仅此两言而已。”
李:“难道不能辩解?”
伊:“辩论要继续,不能减少。”
李:“如此一来,我们已就三项议题展开讨论。首先,关于赔偿金额,高达两亿,实属巨额,我们难以承担。”
伊言:“至此已无更多削减空间,若继续战斗,损失将更为惨重。”
李:“此赔款绝不可能给付,况且更大数额亦难接受,还望能适当减免。”
伊言:“万般艰难已至极点,这已是城下之约,不得不如此应对。”
伊:“中国财源丰富,不必过度担忧。”
财源广,难开拓。
伊言:“我国疆域面积是日本的十倍,国民总数高达四百亿,财富资源丰富,开源之路较为宽广。国家面临紧急困境时,人才辈出,便能够迅速投入到开源事业中。”
李:“请尔任首相如何?”
伊:“愿随皇上。”
李:“若得朝廷不准,尔便不得离开。汝应换位思考,深入体会我此刻的困境。详细列明合约内容,外国势力自会明了,我国唯有借取外债方能补偿损失,他们定会索要高额利息。若无法借得债务,偿还款项亦成难题,如此一来,我方失信于贵国,恐怕又会引发战事。
何苦相逼太甚!”
伊:“借还债是中国责任。”
李:“若不能还,怎么办?”
我:“深知贵国目前面临的困境,因此已经将数额降至这个水平。再进一步减少实属万难。”
李:“总请再减。”
伊:“无可减矣。”
......
李表示:“我无法履行承诺,借款的权力掌握在他人手中,若能借得款项,自然会及早偿还。即便我暂时取得胜利,也不应过分逼迫他人,以免他们无法承担后果。”
伊:“能否担当?”
李:“我衷心渴望实现和解,然而,面对无法达成之事,直言不讳亦是不可或缺。”
伊:“已尽力精简。”
尽管李鸿章如何辩解,日本方面在赔款一事上始终坚定立场,绝无妥协空间。无奈之下,李鸿章只得将争论焦点转向割地问题,力图削减日本所占土地。然而,伊藤博文依旧坚决不肯退让分毫。
李鸿章表示:“谈及割地一事,纵观西方各国在战争中的行为,鲜有将已占领的土地全部退还的先例。即便德国军队强大,其曾深入至法国巴黎,最终也只退还了一部分地区,仅保留了两县。如今条约中规定的奉天南部边界,若要求将占领的土地全部收回,似乎过于苛刻。恐怕会被西方各国所嘲笑。”
......
李:“就好像培育幼苗,既希望其茁壮成长,却又不施以滋养,这样的幼苗若是能存活,还有何期待呢?”
伊藤博文:“中国非同儿戏。”
李:“贫瘠如童稚。”
李:“全岛台湾尚未遭受日军侵犯,为何要如此强制?”
伊问:“若要将领土交出,那么必须确保兵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么若我军深入至山东各省份,将会有怎样的局面呢?”
李言:“这种日本的新创策略,所及兵力未曾被西方国家全面占领,日本此举岂不是让西方国家感到可笑?”
伊询问:“为何我国将吉林、黑龙江地区割让给了俄国?”
非因战而让。
伊:“同理,台湾亦适用。”
李:“综上所述,当前需着重讨论三个方面:首先,二十万之众实属庞大,恳请进一步缩减规模;其次,营口地区亦应考虑退出;至于台湾问题,则无需在此赘述。”
伊:“既然你我之间在意见上存在分歧,我将重新修订合约条款供您审阅。在削减方面,我只能做到这个程度,时间紧迫,无法再做更多调整。若能照此执行,自然是极好;若不能接受,那么便视为予以驳回。”
李:“不许我驳否?”
伊:“纵有诸多辩驳,我的决心丝毫不可动摇。贵大臣急切希望尽快签订和约,我的心情亦然。目前,六十余艘运船停泊于广岛,总计运载能力达两万吨。已有数艘船只今日启航,兵粮均已准备就绪。之所以暂未全部启运,全因停战协议的约束所致。”
至此,谈判陷入了僵局。伊藤博文要求中国在三天内对日本所提出的所谓让步条件给予答复。随着谈判的临近结束,面对日方如此强硬的态度,李鸿章——这位一生坚信“洋人论势不论理”的官员——深知此时中国手中并无任何足以作为谈判筹码的实力。在缺乏“势”的背景下,他根本无法与日本就“理”进行对话,只能悲哀地收起辩论的姿态,转而向日方恳求。
李鸿章坚决表示:“恳请进一步减免五千万赔款,台湾绝不可割让。”
伊藤博文:即派兵台湾。
李:“我国与贵国接壤,理应摒弃纷争,寻求和谐共处之道。”
伊:“赔款与割地,如同债务一般,债务一旦偿还完毕,两国自会恢复和睦。”
李:“索债太狠,虽和不诚,前送节略实在句句出于至诚,而贵大臣怪我不应如此说法,我说话甚直,台湾不易取,法国前次攻打尚未得手(指中法战争),海浪涌大,台民强悍。”
伊言:“无论何等艰辛,我水师兵弁均愿担当。去岁北地气候奇寒,众人皆认为日军难以忍受严寒,然而一整个冬季,我军并未遭受任何损失,战事屡屡告捷。”
李:“此地瘴气弥漫,昔日日兵在此遭受重大伤亡,因此,当地民众恐怕是通过吸食鸦片来抵御瘴气的侵扰。”
伊:“日后据台,必禁鸦片。”
中堂在起身与伊藤道别之际,再次恳请对方能够大幅减少赔款。伊藤微笑着轻轻摇头,说道:“实在不能再减了。”
谈判告一段落,李鸿章便依照惯例,将当日的辩论情形通过电报传达国内,并请求指示。然而,由于不得不借助日本电报局发送,电文内容悉数落入了日方手中。“……如此趁胜而骄、蛮横无理,实难用常情常理加以解释。他要求三日内给予回复,若不得应允,必将增兵。目前广岛港口已有六十余艘运输船只待命,足以装载万名士兵,小松亲王正静候回音,准备即刻启程。李鸿章已竭尽所能,智计已尽,恳请朝廷迅速定夺。”
清政府接获日方实质性的最后通牒,朝廷上下震惊不已。翁同龢在当日日记中,感慨万分地记录下“不欲记,不忍记”之语。关于日本媾和条约的大致内容,通过各种途径传至民间,举国上下哗然一片。关外督师的钦差大臣刘坤一、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山东巡抚李秉衡、台湾巡抚唐景崧等各路督抚要员,纷纷致电朝廷,表示无法接受日本的议和条件。同时,京城中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六部等机构的数百名官员,亦联名上书,表达强烈抗议。
深谙战局不可逆转之理的光绪皇帝,已不再具备中日开战时的那份激昂与愤慨,对日本的态度已彻底转变。经过深思熟虑,光绪帝于4月14日午时发布谕旨,通过电报命令李鸿章,表示已接受日方所提条件,并令其与日方签订条约。“奉旨:李鸿章十九日三电均已悉悉。十八日所谕各节,原望争得一分便有一分之利,若竟无更改余地,即遵前旨与日方订立条约。钦此。”
1895年4月15日,星期一,这是日本方面要求中国作出回应的日子。在前一天,接到清廷的电令之后,李鸿章的心中必定充满了忧虑。众所周知,在这份屈辱的条约上签字,对于个人而言,意味着将从此背负骂名。面对日方的强硬军事压力,朝廷中竟无一人愿意承担签署条约的重任,此时唯有李鸿章孤身一人承担起这千古骂名。尽管今天的人们难以洞悉李鸿章当时的内心世界,但从当日下午的谈判中,我们仍能捕捉到一些蛛丝马迹。在大局已定之际,感到力不从心的李鸿章,希望能尽可能减少日本提出的条约要求,以此行为展现自己已竭尽全力。
然而,他浑然不觉,清政府已下令他应接受日方条件、尽快签署合约的电报内容,其谈判对手亦已知晓。就在这一天,北京城内的抗议情绪愈发高涨,紫禁城内,光绪帝因前一日的电报未得李鸿章回复,忧虑李鸿章恐因畏难而退缩,遂再次发出电报,催促尽快签约:“二十日午时已发电报,预计夜间必能收到,望即遵照旨意办理,切勿延误。”
15日的午后两点三十分,春帆楼内上演了中日第六次会谈。这一刻,将决定中国的命运。谈判伊始,李鸿章便展开了激烈的争辩,而早已洞察中国底牌的日方代表伊藤博文,对此表现出了明显的厌烦情绪。
伊藤博文感慨道:“我已明确表态,已经退至极限,心意已决,绝无更改的可能。对此,我亦深感遗憾。”
李鸿章曰:“奉旨敕令,本大臣需妥为处置,此事之棘手已至极点。恳请阁下亦能予以审慎考量,实则我已穷尽思索,无更佳之策矣。”
伊:“我与中堂境遇相仿。”
李:“你在我国所言无人能辩。”
伊:“亦有被驳之时。”
李:“在中国,我更常被反驳。”
伊:“相较之下,我的境遇总显得较为艰难。中堂大人位尊权重,在中国享有极高的声望,无人能轻易撼动其地位。而我国议院权力颇大,一旦我在处理事务中有所疏漏,便有可能遭受质疑与指责。”
李:“去年满朝文武屡次弹劾于我,称我与日本伊藤首相交情匪浅。弹劾之词颇为确切!如今你我双方达成议和,签订条约,岂非友好关系的铁证!”
伊言:“彼等未识时变,是以参与中堂之列。今观形势,彼等已然觉悟,定会深感昔日所参非人的悔意。”
李:“签订这样的严厉条款,必定会遭受非议,这可如何是好?”
伊淡然道:“任由他人胡言乱语,如此重任,非彼所能承担。在我国,唯有中堂大人,方能肩负此重任。”
李:“群起攻之。”
伊:“世间不乏那些言辞轻易,随口而出的便宜之人,即便是我的处境也不例外。”
李:“此事暂且不提,我此行旨在寻求和平,皇上已命我权衡修改数点原约,方能肩负此重任。还请各位大臣深思,何处可以适当让步。例如在赔款与割地这两个问题上,若能有所减少,便足以达成共识。”
伊言:“起初,情况万般艰难,难以有所让步。我已经尽力做到了极限,否则必须经过四五次会议才能达成这样的妥协。我仔细思考了中国的现状,已经削减到了无可再削减的地步。议和之事与市井间的买卖截然不同,并非双方争价就能达成,实在是不成体统。”
李:“在不久前的离别之际,我恳请您慷慨相赠五千万。当时,贵大臣似乎流露出愿意割爱的迹象。”
全约可定。
伊:“已让,无需再提。”
李:“五千万的底线不可动摇,是否可以考虑降至二千万?”
李:“无论如何,还请再宽限数千万,无需如此吝啬。”
伊:“绝不能再允许。”
李:“此次举措,既要承担经济上的损失,又要割让领土,双管齐下,手段过于严厉,野心亦显过大!”
伊:“此非我之办事之才,乃战后之不得已之举。若与中堂相较,吾才实不足以望其项背。”
李:“既然不肯降低赔偿金额,土地能否稍微减少一些呢?毕竟不能完全无所保留。”
伊:“这两者均不可有任何削减,这一点已经多次明确指出,这是极限,绝无缩减的可能。”
李:“我非坚持不定约之态,但恳请稍作削减。若能稍作让步,我便愿意确立约议。这既是您作为大臣的临别深情,亦是我回国后时常缅怀的珍贵记忆。”
伊:“此番削减之数,实则是我心中难舍的留恋之情。起初,我并未打算更改原有的约定,然而,想到与中堂大人多年来的深厚交情,我便毅然决定减去那部分。”
李:“将来必当记。”
总理衙门寄译署:......于午前接到皓马电报,随即约定伊藤在公所进行会商。关于赔款和割地这两项议题,均无协商之余地,遂遵照圣旨立即定下条约。画押完成后,我即刻登上轮回津的轮船,并指派专员将和约的原本送往北京,静候批准。特此请代为奏报。鸿。
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在日本完成草签,李鸿章随即携带约文返回国内。依据和约的条款,草签完成后,条约的正式生效还需双方国家政府签署正式文件并相互交换。经过约半个月的等待,5月2日,光绪帝终于在条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皇帝犹豫不决,询问是否可以稍作等待,等待各国回电。济宁(孙毓汶)坚决认为万万不可依赖外国,恭邸(恭亲王)无言以对,最终达成一致。众多枢臣笔直站立等候,皇帝在宫殿内急步徘徊,约莫许时,便跺脚流泪,奋笔疾书。翌日,即1895年5月3日,清王朝在《马关条约》上加盖了国玺。5月8日,中日两国代表在山东烟台交换了条约的批准文书,《马关条约》正式生效。鉴于清政府无力支付日方所索要的两亿两银巨额赔款,不得不依赖外债,再加上各国银行所索要的高额利息,以及《马关条约》签订后,在俄、法、德三国的干涉下,中国为赎回辽东所支付的费用,实际上,中国因甲午战争的失败,付出了大约五亿两银的战争赔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