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块钱,两荤一素。这个价格,在外卖平台上你连配送费都不一定能拿下。可你要真觉得这事儿只是钱包和胃的较量,那也太小看成年人内心的戏了。食堂关门那天,楼道空气里全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没了食堂,大家突然都成了美食追忆者,连平时最能吐槽“咸得能腌咸鱼”的主儿都开始怀念起那锅老三样。怪不得,每次有个公司食堂倒下,评论区都能热闹一阵——这不只是饭,是一出生活大戏,谁都想插一脚。
其实,最开始谁也没觉得这碗饭有多难得。单位狠下心搞了个食堂,场面一度像春晚抢红包。排队、打饭、热气腾腾的,连锅碗瓢盆都透着点“被关心”的温柔。你以为大家会心满意足?别闹,没几天,食堂“黑料”就开始流窜:有人嫌厨师太咸,有人嫌早餐缺蛋奶,还有人嫌菜品单调——食堂群里那点吐槽,简直像弹幕刷屏。食堂负责人估计晚上都得梦见一堆“建议本”,张三要无糖,李四想清淡,王五就盯着肉。谁能想到,食堂师傅人还没熟,锅就被换了茬。
新厨师来了,鸡蛋牛奶全安排上。可热闹还没退场,新的问题又蹦出来。什么“吃腻了”、“没新意”、“又是青椒土豆丝”,这帮人嘴上挑剔,心里还真没想让谁好过。这事儿要搁体育圈,像极了球迷对教练的那股劲头,输球骂阵型,赢了开始拷战术,锅永远甩不完。想起前几年NBA某球星被球迷追着喷“只会中投”,换打法后又被嫌“没以前味道”。人心这玩意儿,真能拧成麻花。
食堂最终关门那天,谁都没吭声,没人敢吭声。反倒是之后,有人一边刷着外卖一边算着账:“这点配送费搁以前够吃俩菜一汤。”你看,平时嫌弃得要命的食堂,没了,心里还真有点空落落的。外卖固然方便,等来的却是冷冰冰的塑料盒,热气都散了,胃口也跟着没了味儿。有人开玩笑:“咱们这是用脚投票,最后把自己投出局了。”
你说这事只发生在我老公单位?我劝你别太天真。随手搜搜,哪个城市的公司没经历过“食堂生死劫”?就连互联网大厂,也有裁员先裁食堂的说法。人家谷歌、Facebook,食堂都快成景点了,花样多到让人怀疑这不是饭堂,是自助餐厅。但到了国内,食堂就像个“背锅侠”,成了员工发泄的出口。你说怪厨师?怪管理?不如说,咱中国人那点“精明劲”,省得了钱,却省不下归属感。
其实,食堂给的从来都不是单纯的一顿饭。它像单位的心脏,每天中午跳一跳,大家才觉得自己和公司还有那么点联系。失去了,不光是肚子空了,心里那点“被惦记”的小情绪也跟着冷场。你问我是不是矫情?不躲不藏,我认了。成年人嘴上说着什么都无所谓,真到饭点了,还是盼着有人能给自己盛上一勺热饭。
心理学上有个词儿,叫“期望螺旋”。你越觉得自己该得到的多,失望也就堆得越快。食堂这几年,就是被集体的“不满足”活活拖垮的。每个人都想要独家定制,结果谁都没得选。外卖满减红包抢到手软,最后发现自己吃得更“孤独”了。想起去年某明星拍戏,剧组盒饭太寒酸被全网声讨,结果剧组回怼“预算有限”,网友一边倒地站队。今天单位食堂关门,评论区又开始“忆苦思甜”模式上线。人性的反转,比食堂菜单还快。
说起来,这事儿也不光是情感戏。食堂账本那一摊,外人根本想不到有多难搞。原料涨价,人工成本,还得应付一堆“口味委员”,每个月亏损个几万块都算轻的。运营压力大到爆表,领导还得装出一副“咱要以人为本” 的样子。最后,谁也不想背锅,食堂悄无声息地消失了。你说这不是成年人的世界最真实的小缩影吗?嘴上都是道理,心里都藏着算盘。
有意思的是,等食堂没了,怀念的反而是那些最能折腾的主儿。嘴上还是不服气,心里却老想着那碗两荤一素。就像体育圈里,球迷能把自家球队骂到体无完肤,真降级了,第一时间心疼的还是自己。人啊,离了热饭,才知道什么叫“烟火气”。
这事儿要搁我身上,真得感慨一句:生活哪有那么多圣诞老人?有的只是饭碗碎了才明白米香。下班路上,偶尔还会想起食堂窗口那股熟悉的油烟味。评论区已经炸锅了,有人怀念,有人叫好,更多的人只是默默地关闭了外卖APP。你们单位的食堂还活着吗?有没有菜让你边吃边嫌,没了又心心念念?留言说说,看看谁的故事和我一样,最后都成了热饭的“亡灵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