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战役算是一场规模宏大的综合性战斗,除了粟裕那巧妙绝伦的指挥艺术,华野的司令员兼政委陈毅所做的战前准备也絕對不能忽视。特别是在1947年年初,陈毅偷偷送来的一批战略物资,为最终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什么物资呢?包括弹药、粮食、枪械啊,尤其是炮弹那块特别关键。
民间老话说得好,巧手再巧没有米也做不出饭。换个说法呢,只有米,没有人手,也办不了饭。
有人一提到解放战争,总觉得解放军靠点简陋的东西,比如小米加步枪,就能打败那些装备精良、凶猛的国民党军。他们还会好奇,陈毅运过来的炮弹到底是用在啥子上的?华东野战军难不成还有大炮不成?
华野确实有大炮,在孟良崮战役前后的一些战斗里起到了挺重要的作用。说到这里,问题又来了:那些用小米加步枪的华野部队,都是怎么搞到炮兵部队的呢?
一、从敌人手里抢来一支炮兵部队
华野的炮兵,整编在特纵中。这支特纵,完全是靠战斗缴获武器组建而成的。
1947年1月,华东野战军在鲁南大获全胜,歼灭了马励武的整编26师。这场战斗中,最大的一块收获,莫过于击溃了蒋介石的王牌机械化部队:第一快速纵队。
这支快速纵队大概有一万人左右,里面包括坦克营(大概有45辆坦克)、汽车团、炮兵第5团、搜索营、工兵营,还有步兵80旅之类的编制。装备基本上都是美制榴弹炮,总兵力超过一万。
这支纵队成立得也不算早,直到1946年9月才正式建成。蒋介石兴冲冲地把这支快速纵队调到鲁南战场,想着在那里打败陈粟的主力,可没想到,偷鸡不成反受其害。粟裕出个妙招,把快速纵队逼到泥泞的地里,结果失去了机动性,最终被华野全歼,真是败得一塌糊涂。
快纵队的坦克和大炮全都被解放军拿走了。陈毅激动得亲自爬上坦克,和大家合影留念。
那会儿,我军战士其实对大炮啥的,还没说特别着急想要。
在击溃第一快速纵队的战场上,敌人扔掉了各种战车和大炮,散落了几十公里范围内。有不少炮还完好如初,连炮衣都没拆,就陷在泥坑里。那会儿,各纵队都在四散清理战场,战士们最注意的还是枪支、弹药以及其他轻型步兵武器,对美制105毫米榴弹炮没啥兴趣,甚至有不少炮还被战士们不同程度地拆坏了。
陈毅注意到这个问题,便下令各纵队赶紧纠正这种落后的风气,统一行动,收缴重型武器和车辆。
接着,陈毅和粟裕等人商量着成立华野特纵,也叫十五纵队,把整个华野的炮兵、工兵、骑兵和坦克兵都归到这个队伍里头。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纵队,华野的攻坚本事一下子就增强了不少。
1947年4月下旬,特纵刚成立一个多月,就接到个大任务:攻打泰安城。
刚开始,攻坚的任务由十纵负责,十纵拼命冲刺了一阵,可惜没能攻下来。接着,三纵也加入了战斗,一起展开攻势,但城里的敌人修建的地堡实在坚固,三纵和十纵都流了不少血,还是没有迅速攻占泰安城。
当时华野的主力在鲁中、鲁西一带玩起了耍龙灯的花样,意在用快刀斩乱麻,如果攻坚时间太长,容易被敌人包围在坚城底下,后果那可是不好说。关键时刻,华野决定把成立刚满一个月的特纵部队硬拉上去,让榴弹炮团对准泰安城的工事狠狠地轰了一通。
国军的守城将领、整72师师长杨文泉完全没想到共军的火力这么猛,一轮猛攻打下来,一线的地堡差不多全毁了。杨文泉赶紧给南京发电报求援去了。
南京那边就喊:“坚持住,坚持住!”杨文泉听了急了,回话:“顶不住啦,共军用的是大块头(就是指美制105毫米榴弹炮)。”南京又追问:“共军都是拿着小米加步枪,哪来的大家伙?”杨文泉气得直跺脚,说:“还不是你们在鲁南送过去的嘛。”
后来我军顺利攻下来泰安城,杨文泉带着11000多人被俘,他还挑着大姆指说:“真没想到,你们的炮火组织得这么厉害。”由此可见华野特纵炮兵的实力多强。
不过话说回来,炮再厉害,也得有炮弹啊。在粟裕指挥各部队搞龙灯般围绕调动敌人时,陈毅开始忙着搞物资运输,优先为大家准备好“粮草”。
泰安之战搞得挺顺利,弹药都是第一快速纵队留下来的旧库存用完后就成了个大难题。没办法,我军当时还没有自给自足的大规模炮弹生产能力,眼瞅着鲁中的大会战随时可能打响,没点子该咋办呀。
陈毅一想到个绝佳的补给渠道:东北那块地方。
二、顾旧情的萧华
当时东北留下一大堆武器和弹药,挺丰富的。
日军撤走之后,东北一大片的枪支、炮弹、弹药,以及卡车啥的,都给剩了下来。
早在1945年下半年,我军一路挺进东北的时段,驻东北的苏军就把很多日军遗留的武器弹药交到了我们手里。
九月时,曾克林部队从沈阳苏家屯军火库搬出了2万支步枪、1000挺机枪、156门迫击炮,以及一些山炮和野炮。这么多的武器装备,让平日里吃得比较苦的中共部队都觉得眼睛一亮,吃个饱。以至于曾克林在向延安汇报工作的时候,把日本留下的武器数量夸得远远多于实际情况。
的确,日军留下的武器不少,用来装备一个纵队完全没问题。不过,随着苏联方面的克扣和抢劫,重型武器装备以及一些军工厂的设备,渐渐地都被运走或流失到苏联去了。
后来黄克诚听到曾克林的传闻后,决定轻装上阵,奋勇直前,奔赴东北。可是,他收到的武器装备,连一个师的需求都难以满足。
当时的整体状况是,步枪挺多,重炮不怎么够用,子弹充裕,炮弹却不够厚实。就算这样,东北民主联军还是想办法把日本遗留下来的军事设施给恢复过来,拼命制造枪炮弹药。后来那支威震东北的炮兵部队,也是靠朱瑞半接受日军遗留武器、半捡洋落的装备逐步建立起来的。
有人传言说,是苏联提供的武器把东北野战军搞得装备齐全的,实际上这说法也未免太偏离真相了。
到1946年下半年,咱们东北的部队已经有能力大批量生产枪支和弹药了。
陈毅得知这个消息后,立马和山东联系起来,赶紧请东北方面向华东调拨一些武器和弹药过来。
那会儿东北自己也有挺多需求,但他们还是答应帮忙,把武器弹药调过来,支持陈毅这边。
这一块儿,我军各大战略区的领导同志们真是有很强的全局意识,能从整体国家战略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再说说东北和山东之间的关系,那可是渊源深厚呀。
到了1945年下半年,中共中央决定挺进东北,安排干部和兵力从各大战略区调集出关。那时,山东解放区的实力最为雄厚,罗荣桓带领的115师在山东已经发展到十几万的规模,再加上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清河、冀鲁边等地的军区武装力量,总兵力超过十万人。
合情合理地说,山东解放区主要负责了挺进东北的大部分任务。在罗荣桓等领导下,115师的各个分队几乎都迁到了东北。
不过吧,115师的各个部门在山东打拼了好些年,真是有点难舍那份情谊。
所以陈毅一说要支援山东老根据地,东北那边几乎没遇到啥阻碍。当时辽东军区的司令员萧华,之前还干过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他对帮扶山东老根据地可是下了不少功夫。
到1947年5月孟良崮大战开打之前,在萧华的大力帮助下,陈毅偷偷从东北调来了大量的武器和弹药。
当时配备了12145支步枪、182挺92型重机枪、56挺轻机枪、167个掷弹筒、7门各类炮、11164把刺刀、总共1021万发子弹、43588发炮弹、6700发掷弹筒弹以及109950公斤炸药。
哥们儿们团结一心,什么难关都挺过去。
东北野战军正和敌人拼死拼活,军火用得挺凶的,能把这些弹药分给华东野战军,陈毅和粟裕心里真是感慨万千。
懂的人都知道,山东和东北之间隔着海,那会儿解放军的水面装备还挺落后的(我们那会儿还没有海军),就凭着渔船,怎么可能把弹药和军火从东北运到山东去呢?
肯定不可能完全靠这个,运输物资的关键角色还得归功于胶东军区。
三、山东解放区的生命线:胶东
东北和山东之间最方便的交通方式,得算大连到烟台那条海上的线路了。
抗战期间,我军就已经巩固掌控了胶东地区除青岛之外的几座关键城市,还控制了烟台滨海一带。到1945年下半年,山东大军向东北推进时,海上交通线路在烟台和大连之间变得尤为重要,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当时,许世友担任胶东军区司令员。在他的指挥下,烟台海面组建了一支由30只汽艇和140只帆船组成的海上运输队。就是靠着这支看似小巧的船队,许世友带领部队击溃了盘踞在内长山岛和外长山岛的敌伪军,占据了这条重要的海上生命线。
1945年向东北挺进那会儿,罗荣桓和萧华都是沿着海路抵达了东北地区,而山东那边的主要大部队,也是大多走的海路。
跟我们这边军队的聪明又高效相比,国民党军对这条路线的轻视,简直不能用后知后觉来形容了。
那时候,国民党军的海军实力可算是绝对领先,特别是在青岛,还驻有美军的海军陆战队,他们的海面力量一旦行动起来,封锁我军的海上通道简直是轻而易举。
不过,蒋介石其实并不太在意这事,直到1946年才开始把注意力转到山东,主要把大部分兵力放在修通贯穿山东东西的胶济铁路线,海上的航线基本没动一兵一卒。
陈毅一眼就看出国民党军的这个战略空档,不光忙着加快弹药的运输,还派人跑到东北,采购了不少军事用的原料,准备搞生产。
从1946年下半年到1947年上半年孟良崮战役前,买了420吨炸药,300万只雷管,120万米导火索,200吨硝酸,100吨丙酮,再加上15万双胶鞋。
除了胶鞋,其他都是用来生产弹药的原料,胶东军区自己建立了军火工厂,利用这些原料不分昼夜地赶制,持续不断地为鲁中前线输送弹药。
胶东兵工厂自己研发的100mm重迫击炮弹,月产量大约是2万发。这种加重炮弹,射程可以达到3000米,威力相当强大。
据统计,当时胶东兵工厂的月产炮弹差不多有3.5万发。相比之下,国民党所有兵工厂的月产量大约是14.6万发。在山东这个分区,仅靠这一块儿的产量就摆出如此规模,可以说,华野的火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过了对面国民党军。
等到孟良崮战役结束后,蒋介石才反应过来,派兵去攻胶东军区,可惜已经太晚了。许世友带兵与胶东作战,虽然丢掉了烟台、威海这些重要城市,但胶东的大部分解放区仍旧稳稳地掌握在咱们手里。这些事啊,后面会说,不在此展开。
四、炮弹打懵了张灵甫
那么,陈毅为孟良崮战役准备的一系列物资,究竟起到了多大的效果呢?
从孟良崮战役中炮兵的对攻来看,也能大致了解一些情况。
粟裕让各部队合围张灵甫的74师,然后把炮纵最厉害的榴弹炮团调过来,对山头展开了火力猛攻。
可是,打了一阵子后才发现,虽然榴弹炮挺威风,在孟良崮这个战场上却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武器。
榴弹炮的射程很远,发出了几轮火力攻击,敌人在吃了几次亏后,阵型开始逐渐散开,榴弹炮的威力也慢慢减弱。炮火一覆盖,接下来轮到步兵往前冲,但谁料到74师的战术素养这么高,炮火打烂了他们的防御工事,不一会儿又用些简易的山石修补了一部分。而且他们还占据了高地优势,步兵冲上去的时候伤亡特别惨。
粟裕在回忆战斗场面时说得很直白:“整74师靠着阵地的反冲击,能对敌方造成相当的杀伤力,更何况我军为了抢占每个山头、高地,都是从下往上仰攻,每争夺一点,往往要连续冲刺好几次、十几次反复拉锯,一直到刺刀见红。这场面和激烈程度,是解放战争以来少见的。”
这会儿得用榴弹炮继续进行火力压制,步兵也得撤退,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时间。有的连队把炮往前推得很近,结果进入了敌人战防炮的火力范围。根据整74师被俘士兵的回忆,解放军的榴弹炮距离敌方火炮太近,又没注意伪装,简直就像自杀一样。
炮纵司令员陈锐霆心里着急,赶紧让战士们想办法。大家纷纷提议,能不能用山炮、野炮、迫击炮打击敌人,这样命中率更高,步兵和炮兵配合也更顺畅。
陈锐霆其实也考虑过用这种方法打,但一想,近距离开炮,战士们受伤的几率肯定会变高。这个想法提交给野司后,陈毅和粟裕一商量,事到如今,只有拼个鱼死网破,干脆用小炮打吧。
谁想到,这个办法,正巧击中了敌人的要害。
没料到,因为山路弯弯绕绕,整个74师的许多坦克、重型炮都留在了后面没带上来。而且,74师的近距火炮比不上华野的多。
华野迅速调集第1、4、6、8、9纵队共16个师,成建制集中起迫击炮,一算,数量超过500门。攻山头的部队也纷纷架起迫击炮,在近距离对国民党军阵地进行轰击。
74师大概携带了300门左右的迫击炮,数量上算是不占优势。再说了,迫击炮的弹道本身就属于典型的高弧线抛物线,打山下山上还挺顺手,但要反过来打山上山下,真是挺别扭的。
山头上的国军被华野的迫击炮轰得没处躲藏,反过来用迫击炮回击山下的华野迫击炮阵地,却总遇到火力死角。
这次交火,华野全都占了上风。
等到步兵往山上冲的时候,又碰上了国军的一种杀器,那就是枪榴弹。
这个武器是美国造的,子弹一炸,威力很足,可以把落点周边十几米范围内的人都搞定。射程大概在五百米左右,火力范围还能自己调节。
华野又调来了2600门掷弹筒,这玩意儿是轻型迫击炮,专门对付枪榴弹。74师装备的各种枪榴弹发射器大概有600多支,这样一来,华野部队就占了对整个74师的近距离火力优势。就是说,74师第51旅第151团团长王奎昌后来还说:“孟良崮山地死角太多,炮兵重武器根本用不了,而敌人炮火集中向我们,这事儿就特别容易。”
不仅在各种火炮的数量上我们占优,弹药的补充方面,我们军队也远比国民党军强得多。
刚才提到陈毅调来的大批炮弹,现在咱们再来看一下74师的弹药供给情况。
弹药补充上,比起华野,74师显得差一些。蒙阴县位于沂蒙山核心地带,山虽然不算太高,但坡度陡峭,地形十分复杂,道路又窄窄的,根本不方便车队通行。
国民党军的补给主要靠交通干线,先从徐州大后沿铁路运到兖州,然后沿着公路慢慢赶到蒙阴县集结。
一到蒙阴,运输速度就明显变慢了。一方面是公路不多,另一方面,鲁南和鲁中地区的中共地方武装也挺配合正规军的行动,派出了快一万兵力,在蒙阴县附近搞破坏,搞断了敌人的交通线路,有些主要的路段还撒了地雷,直接把公路堵死了。
国民党军可说是出了名的“死道友不死贫道”,一遇到路上有麻烦,大家都不敢轻易冒险前进。就这样,整74师只得自认倒霉,靠着自己的辎重兵团一点点往前运输。这个辎重团有三个营:第一营是驮马兵,第二营是辎重车,第三营则是人力(扁担兵),大概有200来个人。
偏偏张灵甫太骄傲,自以为稳操胜券,进到孟良崮一带时,没顾得上后路的垛庄,被华野给断了个咽喉。结果,张灵甫的辎重团还都留在垛庄,一打响仗,华野6纵和1纵一齐过来袭击,辎重团根本没啥自卫的办法,一看形势不好,吓得赶紧撒腿跑了。这一来,不就像切断了74师的动脉嘛。
74师唯一还能指望的就是空投弹药,可偏偏国军在空地配合上就不太行,飞机经常找不到准点投弹的地方,要么飞得太低,被华野战士打得粉碎,要么投偏了,扔到华野的阵地里。这下,74师整天盼着救援,可到头来空投的弹药,不过是杯水车薪,效果没几个。
华野能把装备精良、战斗力强的整编74师彻底包围歼灭,付出了不少努力和牺牲,才算实现了这个目标。特别是陈毅那宏远的战略眼光和细心的部署,把各大战场的资源都提前集中起来,为我方攻山部队不断提供火力支援,这点儿可得说是取胜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