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产品展示
发布日期:2025-09-11 15:40 点击次数:197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曾国藩曾孙曾昭抡拒绝赴台,他的理由让人深思

参考来源:《南渡北归》、中央研究院院士传记、相关史料档案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1948年秋天,香港九龙半岛某酒店的房间里,一个身材清瘦、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男人正在给远在美国的学生写信。

他的笔下写着这样一段话:"时局动荡,你且安心在美研学,切勿急于归国。"

写完这封信,他轻轻放下钢笔,望向窗外维多利亚港的夜景。

此刻的他面临着人生最重要的一个选择:是接受内兄俞大维的邀请前往台湾,还是回到风雨飘摇的大陆?

这个人就是曾昭抡,曾国藩弟弟曾国潢的曾孙,中国现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刚刚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在那个山河破碎、人心惶惶的年代,他做出了一个让后人至今还在思考的选择。

为什么一个如此睿智的科学家,会拒绝亲人的好意安排,毅然选择留在大陆?

【一】名门之后的科学路

曾昭抡出生于1899年,那正是戊戌变法失败后的第二年。

湖南湘乡的曾家大院里,这个婴儿的啼哭声并没有因为家族的显赫而格外响亮,但命运却已经为他铺好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潢一生务农,从未出仕,但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到了曾昭抡这一代,曾家的教育理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不再是单纯的科举取士,而是要培养能够"经世致用"的现代人才。

1920年,21岁的曾昭抡从清华学校毕业。

这所学校当时被称为"留美预备学校",专门为赴美留学培养人才。

曾昭抡的成绩优异,很快就获得了赴美留学的机会。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室里,这个来自湖南乡下的年轻人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化学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像是打开现代科学大门的钥匙。

1926年,他顺利获得了科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最早获得化学博士学位的人之一。

回国后的曾昭抡,先后在中央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名校任教。

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更是中国现代化学教育的开拓者。

1934年,他在北大化学系首创了本科毕业论文制度,这个制度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的高等教育。

【二】战争年代的抉择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的知识分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是远走海外,还是与国家共赴时艰?曾昭抡选择了后者。

西南联大的成立,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南迁,在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

曾昭抡跟随学校一路南下,参加了著名的"湘黔滇步行团",徒步3000里到达昆明。

在这次大迁徙中,有一个细节特别让人感动。

当时的条件极其艰苦,许多珍贵的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料都无法携带。

曾昭抡亲自背着一些化学试剂和实验器材,一路颠簸到了昆明。

同行的学生们都说,看到先生如此珍视这些"坛坛罐罐",他们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学者精神"。

1945年,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爆炸,整个世界都被这种新武器的威力震撼了。

美国魏德迈将军向国民政府建议,派遣科学家前往美国学习原子能技术。

曾昭抡的内兄俞大维时任兵工署署长,他立即想到了曾昭抡。

经过一番商议,决定派遣吴大猷、华罗庚、曾昭抡三位科学家前往美国。

每人可以带两名助手,华罗庚选择了孙本旺和徐贤修,吴大猷选择了李政道和朱光亚,曾昭抡则选择了唐敖庆和王瑞駪。

这个名单现在看来简直是中国科学界的"梦之队"。

李政道后来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光亚成为"两弹一星"功勋,唐敖庆则成为中国理论化学的奠基人。

【三】美国之行的见闻

1946年,曾昭抡一行抵达美国。

他们参观了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亲眼看到了原子能研究的最新成果。

这次经历让曾昭抡深深震撼,他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但让他们失望的是,美国人对核心技术的保密程度远超想象。

他们能看到的只是一些外围设备,真正的核心机密根本接触不到。

曾昭抡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美国人邀请我们来,更多的是出于政治考虑,而非真心想要技术合作。"

在美国的两年时间里,曾昭抡除了进行科学研究,还仔细观察着美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

他发现,美国虽然科技发达,但社会问题也很突出。

种族歧视、贫富差距等问题让他这个来自东方的学者深感困惑。

1948年,曾昭抡结束了在美国的访问学习,踏上了回国的路程。

此时的中国,国共内战正酣,局势瞬息万变。

许多在美国的中国学者都在观望,等待局势明朗后再做决定。

当曾昭抡一行途经香港时,他的内兄俞大维专程从台湾赶来。

在香港的那几天里,俞大维多次劝说曾昭抡留下来,或者直接前往台湾。

"昭抡,现在大陆的局势你也看到了,不如先到台湾去,等局势稳定了再说。"

俞大维苦口婆心地劝说着。

曾昭抡沉默了很久,最终还是摇了摇头。

他的理由到底是什么?这个选择又将如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更重要的是,这个选择背后反映出的,究竟是怎样的家国情怀和知识分子的良知?

【四】理想主义者的选择

面对内兄的劝说,曾昭抡并非没有考虑过。

他深知自己这个选择可能带来的风险,但是在他心中,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在支撑着他。

"大维兄,我理解你的好意。"

曾昭抡缓缓说道,"但是你想想,我们曾家的祖训是什么?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现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我这个读书人怎么能只考虑个人的安危?"

曾昭抡的理由其实很简单,但也很复杂。

简单的是,他认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贡献自己的力量;复杂的是,他对未来中国的判断和期待。

在美国的两年时间里,曾昭抡不仅看到了西方科技的先进,也看到了西方社会的问题。

他开始思考,中国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是简单地照搬西方模式,还是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路?

他在给学生王瑞駪的信中写道:"吾辈学者,当以天下为己任。

个人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这句话,几乎就是他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

【五】科学家的家国情怀

曾昭抡的选择,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他对科学救国的信念。

早在西南联大时期,曾昭抡就经常对学生们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这句话现在听起来可能有些老套,但在那个年代,却是许多知识分子的共同信念。

他相信,无论中国采取什么样的政治制度,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

而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现代科学家,他有责任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在香港期间,曾昭抡还做了一件意味深长的事情。

他给在美国的学生王瑞駪写信,建议他暂时不要回国,先在美国继续深造。

但他自己,却坚决要回到大陆。

这个看似矛盾的做法,其实反映了曾昭抡内心的复杂考量。

他希望培养的学生能够在海外学到最先进的知识,将来为国家建设服务;而他自己,则要在国内为这些学生的回归做好准备。

【六】曾国藩家训的传承

曾昭抡的选择,也深深体现了曾国藩家族的传统。

曾国藩在家书中多次强调,"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要让家族长盛不衰,关键在于每一代人都要有担当精神。

曾国藩曾经说过:"吾辈读书人,当以天下为己任。"

这句话传到曾昭抡这一代,已经有了新的含义。

在曾昭抡看来,天下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天下,更是文化上、科技上的天下。

作为曾国藩的后人,曾昭抡从小就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

他认为,学问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是为了济世救民。

这种理念,让他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七】历史的悲剧与反思

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曾昭抡回到大陆后,开始时确实得到了重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教育部副部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事业可谓如日中天。

但是好景不长。

1957年,曾昭抡在"反右"运动中被划为"右派分子",被下放到武汉大学改造。

1966年,他的妻子俞大絪在文革中被红卫兵迫害致死。

1967年,曾昭抡本人也在武汉含冤去世,终年68岁。

这样的结局,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无常。

曾昭抡当初的选择,究竟是对是错?这个问题恐怕没有标准答案。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如果他当初接受了俞大维的建议前往台湾,肯定不会有后来的悲剧。

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正是有了像曾昭抡这样的科学家的选择和牺牲,中国的科技事业才能在新中国成立后快速发展。

他培养的学生唐敖庆,后来成为中国理论化学的开拓者;他推荐的朱光亚,成为中国"两弹一星"的功臣;他建立的化学教育体系,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

【结语】

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望历史,我们很难简单地评判曾昭抡当年的选择是对是错。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他选择的动机是纯粹的,是基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感。

曾昭抡的故事,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知识分子应该如何选择?是明哲保身,还是勇于担当?

或许,正如曾国藩在家书中所说:"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曾昭抡有志于科学救国,有识于时代潮流,有恒于理想信念。

虽然个人命运多舛,但他的选择和牺牲,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选择。

曾昭抡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精神坚守。

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变化,内心的那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永远不应该改变。

历史不容假设,但精神可以传承。

曾昭抡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什么叫做"士以弘道"的担当精神。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和学习。

推荐资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