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烧楼,总理下台,美元账单却越烧越长。”
加德满都的夜空被火光映红那天,奥利把辞职信塞进信封,只说了句“我走人”。街头的大学生还在喊“工作、工作”,旁边的小贩却先慌了:铺子被掀,一天的饭钱跟着飞。谁也没想到,这场看似本土的怒火,背后躺着一摞摞美元合同。
先说火是怎么点着的。三月流出的那份内部文件写得直白:二〇二〇年起,美国国际开发署给尼泊尔开了张九亿美元支票,名目是“帮尼变得更民主”。钱没走政府大账,而是溜进三家华盛顿背景的机构:国家民主研究所、国际共和研究所、国际选举制度基金会。它们干啥?培训政党、教媒体、给青年社团塞经费。文件里一句“系统性重塑政治格局”被划了重点,翻译过来就是:钱要花在换脑袋上。
二二年五月,国际开发署跟尼泊尔财政部签了四点零二七亿美元协议,叫“发展目标协议”。到二五年二月,一亿五千八百万已经落地。同年,千年挑战公司再批五亿美元,说是修电线和公路,结果只动了四千三百一十万,工期却被悄悄拉长。最惹眼的是“民主进程”项目,八百万美元专款,外加五十万给“尼泊尔民主资源中心”。另有三千七百万砸向民间社会与媒体,三千五百万标着“青少年生殖健康”。数字一摆,街头喊失业的青年立刻对号入座:原来钱在这儿,工作却不在。
七月,美国国务院给千年挑战公司开绿灯,宣布“特别豁免”,项目全面复工。消息传回尼泊尔,社交平台上骂声一片。反对者翻出二〇一九年美方“印太战略”文件,里面把该项目写成“经济支柱”。美方高官也毫不遮掩,说电线连着“自由开放”。一句话,尼泊尔人眼里的高压塔,在华盛顿眼里是战略旗杆。
更扎眼的是国际共和研究所去年六月做的民调:六成二受访者想要新政党,三成六把失业排第一。两个月后,街头口号跟问卷选项几乎一模一样。举报人私下透露,部分本地政客跟美援项目有财务往来,具体名字没公开,但账上痕迹洗不掉。于是,火越烧越旺时,不少人嘀咕:这是青年自发,还是有人递火把?
奥利在任时想稳,先砍了社交媒体上的“谣言”,结果年轻人直接上街烧楼。死了几十人,政府楼成了灰,总理府门口的标语从“我要工作”升级成“全部滚蛋”。奥利撑不住,只能选择走人。可他一退,美元项目反而提速,美方宣布继续放款,理由是“保障民主过渡”。听上去像安慰,也像催单。
把镜头拉远,尼泊尔不是孤例。孟加拉国、柬埔寨都出现过类似剧本:先撒钱给民间组织,再扶一批新面孔,最后本土政府被架在火上。模式不新鲜,只是这次换了个山国。当地记者私下说,去年起,一些从没听过的青年社团突然租得起市中心办公室,印海报、做直播、包盒饭,账上走的都是外汇。钱来得快,口号自然响亮。
当然,把锅全甩给外援也不公平。尼泊尔自己的老毛病没好:公务员岗位被家族分完,大学毕业生五年找不到正式合同,年轻人刷短视频看到国外日子,再对比自家停电停水,怒火一点就着。腐败像漏斗,上面倒援助,下面漏得精光。美元真要是修电线、建工厂,大家未必闹;可电线没见影,账户却先肥,谁不炸毛?
现在奥利下台,看守政府最头疼的是:不拿美援,财政马上断粮;继续拿,街头又骂卖国。华盛顿那边倒轻松,合同照签,只是加了一条“加强透明问责”。翻译过来,就是下届政府得按美方表格填进度,不然下一笔款子就卡壳。尼泊尔媒体调侃:这哪是援助,是装了定时锁的红包,不按密码就炸。
对中国读者来说,这场热闹像镜子。南亚小国都绕不开一个选择题:要钱,还是要权?要了美元,就得让出一部分议程设置权;关起门来自己搞,又得先解决自家饭碗。抗议的年轻人其实把问题抛给了全世界:发展到底听谁的?烧楼简单,盖楼难;喊口号容易,填肚子慢。美元可以印,工作没法印。
奥利走了,账单还在。下一任上台,第一通电话打给谁,决定后面几年谁背锅。街头灰烬没冷,新一轮招标公告又挂上网。年轻人抬头望天,火光灭了,可高压塔的影子越拉越长。尼泊尔的故事写到这儿,只问一句:下次火把举起时,烧的会是旧账本,还是新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