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公司,165个人,干掉了130亿美元的净利润。
外人听到这个数字,第一反应多半是“离谱”。
Tether,稳定币行业的头号玩家,正在赚着让传统银行都眼红的钱。
时间回到2025年,全球金融格局正暗流涌动。
Tether靠“造币买债”模式,把美债市场搅得风生水起。
每发一枚USDT,Tether就能拿到一笔真金白银,像打印机一样源源不断。
Bitwise首席投资官Matt Hougan曾披露过Tether的效率。
165个员工,每人净赚8000万美元,这种效率放到任何行业都算科幻。
科技圈、金融圈都在讨论,这样的公司到底靠什么发家?
USDT其实很简单,它就是锚定美元的代币。
Tether的游戏规则是:用户存入法币,Tether发币,用户要用时再换回现金。
看起来流转顺畅,背后其实玩的是资金池和资产配置。
Tether的利润,大头不是手续费,而是美债利差。
2025年时,美国国债依然是全球最稳的资产之一。
Tether用“造币”拿到低成本资金,再投进美债,躺赚利息。
HashKey Group的分析员Jade Shi讲过,这其实是“零成本稳收益”。
只要美债不暴雷,这个模式就能持续转起来。
长期谁也说不准,毕竟美联储随时可能降息。
2025年,Tether持有的美国国债逼近1200亿美元。
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德国持有的美债总额。
一个加密公司,成了全球前二十的美债大户,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Tether的USDT,2025年总发行量达到450亿美元。
Circle的USDC,市值才614亿美元,两者差距拉得更远。
稳定币市场里,Tether一家独大,别家只能喝汤。
DefiLlama数据显示,USDT市值1579亿美元,占据62%的市场份额。
18条区块链原生支持,91条桥接,USDT成了交易所的标配。
流动性和网络效应让Tether稳坐头把交椅,短时间内没人能撼动。
USDT为什么能跑这么快?
一是先发优势,2014年就上线了,抢在所有人前面。
二是和Bitfinex的关系,早期渗透交易所生态,打下了江山。
Tether的总部最初在英属维尔京群岛,2025年搬到了萨尔瓦多。
母公司iFinex还控着Bitfinex交易所,业务链条完整。
高管团队换过几茬,现任CEO是Paolo Ardoino,Bitfinex创始人之一也在管事。
2025年5月,比特币大会上,Ardoino把Tether吹成了金融脱媒的代表。
他说Tether不走传统金融老路,要让用户拿回对钱和数据的控制权。
话说得漂亮,实际能不能做到,外界一直有争议。
稳定币的需求在哪?
2009年比特币诞生,十几年过去了,虚拟货币价格暴涨,但波动太大。
稳定币应运而生,成了加密世界的压舱石。
稳定币锚定美元,价格相对稳定,交易、支付、避险都能用。
技术进步和全球金融环境变化,推动了稳定币的普及。
跨境支付难、部分地区金融服务稀缺,也让稳定币有了生存空间。
非洲、拉丁美洲等地,手机钱包+稳定币,解决了不少无银行账户人群的问题。
金融普惠不再是口号,稳定币让全球支付变得更简单。
HashKey集团董事长肖风提到,稳定币让金融服务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稳定币的稳定,归根结底靠储备资产做支撑。
美国《GENIUS法案》要求,支付型稳定币必须1:1储备美债或现金。
定期披露、不得挪用,监管越来越严。
Tether的透明度一直被外界质疑。
它说自己储备100%覆盖,每季度出报告,但审计机构不是美国官方认可的。
业内不少人认为Tether的资产披露依然滞后,透明度远远不够。
Tether的储备包括比特币和黄金,这部分资产波动很大。
即便Tether声称有“健康的超额储备”,极端情况下还是可能遭遇挤兑风险。
2023年硅谷银行事件,USDC就因为储备被锁,价格一度脱锚。
Tether每季度公布的数据,2025年一季度总资产1493亿美元,净权益56亿美元。
看起来账面很健康,问题在于市场信心这东西,遇到风暴就不稳了。
一旦市场恐慌,大规模赎回,储备再多也可能撑不住。
美国、欧盟对稳定币的监管都在加码。
2021年Tether因误导性披露被CFTC罚了4100万美元。
未来如果《GENIUS法案》生效,Tether合规压力会更大。
Circle等合规对手正在蚕食Tether的市场份额。
USDT透明度问题一度引发争议,圈内外讨论不断。
2025年,随着各地监管落地,Tether的市场地位可能迎来新考验。
数字货币的稳定币一定是绕不开的主题。
美国、香港等地的法规正在推动行业洗牌。
Tether的故事还远没到终章。
稳定币赛道越来越拥挤,竞争也随之升级。
Tether能不能守住王座,谁都说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