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乒乓球迷,台上的“眼睛”到底有多值钱?恐怕比一颗汗珠还要珍贵。乒超第三阶段,一场原本只是“老将对小将”的较量,竟让整个体坛都炸开了锅。35岁的许昕倒在18岁无名小将费浚航手下,这场冷门,让无数人目瞪口呆。但引发网友热议的,远不只是比分,更是一场“公平与公正之争”。
灯光下,发球那短短一秒钟,不止飞起小白球,还有裁判的沉默。许昕多次发现费浚航发球疑似违规——抛球角度夸张、疑似遮挡,动作在慢动作下“违法”得相当明艳,可裁判目不斜视,仿佛频道一转进了静音模式。许昕没忍住,现场翻出手机存图,演示国际乒联的规则。没想到,回应来的不是规则,而是一记“赛场挑衅”警告。自己模仿一次,立马被“请喝黄牌茶”,这双重标准,让经验老道的许昕终于绷不住,比赛情绪雪崩滑落,最后背影决绝地只留下“回家”二字,转身飞回了上海。
谁的判罚才是准绳?谁的眼就是那把像素级的尺子?一时间,网络哭声一片。有人说老将输了风度,有人默默为他的坚持叫好。要知道,许昕可不是闹小情绪的愣头青,人家是亚洲乒协副主席、国乒奥运冠军,对规则的熟悉堪比高铁司机认轨道。赛后,他公开点出赛事判罚的短板,甚至在采访中直言支持视频鹰眼系统——毕竟科技可以捕捉0.1度的变动,机器眼睛比肉眼靠谱许多。可惜,国内顶级乒超联赛到现在还只是靠“裁判大眼”定乾坤,跟国际大赛的“鹰眼+挑战”模式一比,仿佛还在用小黑板算分。
根据体发〔2025〕12号文件,国际乒联早已将鹰眼系统写进赛事必备清单,2026年之前,A级赛事里必须全部安排到位。可现实是,乒超联赛里,争议频现,运动员们成了“人类高精度测角仪”,靠自己为自己博公平。
看看孙颖莎和王楚钦也遭过一样的“掉坑”体验。横滨冠军赛,孙颖莎和石洵瑶、向鹏轮番因为发球遭警告,至于对面?相同动作视若无睹。乒坛现役超新星王楚钦在多哈世乒赛上的操作就让人拍桌称快——第二局刚开场就被判发球违规,王楚钦不吭声、不争辩,直接向裁判亮出“鹰眼挑战”。高清慢放扑面而来,他的发球角度严丝合缝符合法规,变身技术流现象级“教科书回击”,现场观众一片叫好,王楚钦心态稳如老狗,直接让比赛顺势“翻盘”进4-0。真正的高手,总知道怎么抬头挺胸去捍卫规则。
乒超裁判组内部后来也坐不住了,有助理裁判解释许昕被警告是防止情绪失控,“挑衅行为”才是关键。但问题来了,如果规则面前还得揣摩人情世故,还能剩下什么客观公正?就这么让运动员一次次在公平和规则间“自证清白”,不累吗?如《运动员行为规范》第三章第15条所述,运动员在社交媒体上的感慨本无可厚非,但场上输赢的判定,真该交还给冰冷无私的数据。
许昕的主动发声,并不是“输不起”,而是一种不愿眼睁睁看着规则被稀释的倔强。而如今,科技在国际舞台上为乒乓塑造新标杆,视频挑战、鹰眼判罚都已成标配,大力保障运动员权益,国内赛事若再因“主观印象分”栽跟头,实在让人无奈。
回到开头那个问题:“眼睛能当尺用吗?”多希望,下一次许昕的经验、孙颖莎的坚持、王楚钦的技术都能在公平的赛场被放大,而不是在“谁的眼睛大,谁说了算”这道选择题前徘徊。毕竟,真正的体育精神,向来不是靠人情,而是靠规则与尊重。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