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A股定增幕后:74元增发价背后的资本博弈与散户困境
一家同样的公司,同样的股票,在A股市场价值百元,在港股市场却只值60港币左右。面对如此巨大的价格差距,中芯国际选择了在A股市场以每股74.2元的价格向大股东定向增发。这步棋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资本运作逻辑?普通散户又该如何面对这种不对称的游戏规则?
中芯国际作为中国半导体行业的龙头企业,其在A股和港股市场的价格差异令人咋舌。数据显示,中芯国际A股的市盈率高达184倍,而H股仅有53倍,A股估值达到港股的3.5倍左右,远高于AH股平均溢价水平。
这种巨大差异源于两地市场的本质区别。A股市场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投资者对半导体这类高科技概念股抱有极高期待,愿意为可能的高成长性支付溢价。相反,港股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导,他们更注重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技术实力和国际竞争地位,给出的估值更为保守。
市场流动性也是重要因素。A股市场成交活跃,2024年12月23日当天,中芯国际A股成交额达140.5亿元人民币,而港股仅有56.6亿港元。这种流动性差异使得A股股票获得了稀缺性溢价。
面对这样的市场格局,中芯国际选择在A股进行定向增发显得尤为精明。简单算一笔账:募集100亿元资金,在100元的A股市场只需发行1亿股,而在60港币的港股市场则需要发行约1.85亿股。显然,在A股增发能够最大化融资效率,最小化股权稀释效应。
2025年9月,中芯国际宣布拟以74.20元/股定向增发,收购子公司中芯北方剩余49%股权。这次交易被市场解读为“一石三鸟”的资本运作:既让大基金等国资股东实现十年期退出,又将年净利16.8亿元的优质成熟产能全部并表,同时用股权而非现金支付,避免了对现金流和负债表的冲击。
然而,增发价较停牌前折价35%的安排,引发了A股投资者的情绪性杀跌。对普通散户而言,看到自己以百元成本购买的股票,大股东却能以74元的价格参与增发,难免产生不公平感和被收割感。
从公司视角看,这种选择无可厚非。中芯国际正处于高速扩张期,2024年资本开支达75亿美元,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公司现金消耗速度惊人,预计到2026年前后,在手现金将消耗到30亿美元上下,接近2018-2019年水平,届时必然需要新的融资。
中芯国际的商业模式也注定了其对资金的持续需求。晶圆代工是一个重资产、高门槛的行业,从光刻到沉积,从刻蚀到检测,每一道工序都需要重金投入设备。而且芯片制程几乎每两三年就要升级一次,开辟新制程的投入是刚性需求。
与行业龙头台积电相比,中芯国际的盈利能力尚有较大差距。台积电近5年来毛利率维持在50%以上,最新全年税后经营利润已达366亿美元,其资本开支以投资回报为导向,能够产生规模性的正向自由现金流。而中芯国际在没有关键技术突破的情况下,很可能继续保持负向自由现金流状态,需要持续外部补血。
中芯国际通过多种渠道补充资金需求:包括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和“特色注资”。2013年至2024年间,公司通过发行新股筹得75亿美元,通过借款方式净借入94亿美元,非控股股东注资也达到94亿美元。这些国有资金的注入,体现了国家对企业发展的支持。
但近年来,国有资金“输血”出现明显下滑迹象。2024年公司收到非控股股东的注资金额仅为2.8亿美元,远低于2020年的26亿美元。这可能也是公司选择在A股进行定向增发的原因之一。
对于中芯国际的未来,市场观点存在分歧。乐观者认为,在地缘政治风险下,中国对半导体自给率的要求越来越高,设定了2030年达70%的目标。中芯国际作为行业龙头,将持续受益于政策倾斜。公司在成熟制程领域产能利用率长期保持90%以上,汽车电子、工业控制、IoT等领域对28nm/40nm芯片需求刚性。
谨慎者则指出,全球半导体市场竞争激烈,中芯国际面临来自台积电等国际巨头的巨大压力。虽然公司通过多重曝光技术实现“去美化”产线,并在成熟制程扩大产能,但先进制程仍受设备获取限制。
中芯国际A股定增事件揭示了资本市场的结构性差异。同一家公司在不同市场获得不同估值,公司管理层巧妙地利用这种差异进行融资决策,实现了公司利益最大化。但这种操作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小散户为何要为国买单?资本市场如何更好地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面对这种结构性差异,普通投资者该如何应对这种不对称的游戏规则呢?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素材来源于网络,如侵联删。
本文综合自腾讯新闻、网易订阅、微信公众平台、百度知道、今日头条、雪球等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