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
高考刚结束,18岁的张朗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在家打游戏、刷短视频,而是早早收拾好行囊,来到河南开封万岁山武侠城,坐在化妆间里,等着把自己变成一名“江湖侠客”。
每天下午开工,穿上古装,和游客互动、拍照、表演小剧情,一天下来能赚一两百块,还能顺便直播赚点打赏。
他说:“比在家躺着有意思多了。”
张朗不是个例。
最近一两年,全国各地的景区、主题公园、古镇街区,忽然冒出大量年轻面孔。
他们有的是大学生,有的是刚毕业的职场新人,甚至还有辞职转行的上班族。
他们统一的身份,叫NPC——Non-Player Character,也就是“非玩家角色”。
原本是游戏术语,现在被文旅行业借用,指那些在景区中扮演特定角色、与游客互动的工作人员。
这股风潮来得又快又猛。
从西安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到洛阳重渡沟景区“月薪三万招帅哥NPC”,再到江西武功山、江苏明祖陵、山东济南等地纷纷推出NPC互动项目,似乎一夜之间,景区不搞点NPC都不好意思开门迎客了。
那么问题来了:
这份工作真有那么香吗?
月薪三万是噱头还是现实?
年轻人为何愿意穿上古装,在烈日下一遍遍重复“客官请留步”?
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就业趋势和消费心理?
先说结论:
月薪三万基本是营销话术,但NPC确实成了一种新型灵活就业方式,尤其对年轻人而言,门槛低、体验感强、社交属性高,还能顺便“出圈”涨粉。
更重要的是,在传统文旅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今天,NPC成了景区吸引流量、制造话题、提升体验感的“低成本利器”。
我们先拆解一下“月薪三万”这个数字。
2025年夏天,河南洛阳重渡沟景区发布招聘启事:
“月薪三万寻找当代潘安”,要求18到28岁、阳光帅气、会拍照、社牛天花板。
消息一出,全网热议。
紧接着,江西武功山也放出类似消息,称“无学历要求,只要性格开朗,最高月薪可达三万”。
听起来很诱人,但细究就会发现,这类高薪岗位往往有几个前提:
一是“最高可达”,不是普遍水平;
二是通常包含绩效、直播打赏、额外活动补贴等综合收入;
三是真正能拿到这个数的,往往是已经有一定粉丝基础的网红或颜值极高的“顶流NPC”。
现实中,大多数普通NPC的日薪在100到200元之间。
比如有从业者透露,自己在万岁山下午工作四小时,收入150元;
在横店影视城扮演“霸总”,一天和300多位游客互动,收入也没翻倍。
真正的“高薪”,更多来自直播打赏或短视频流量变现——但这属于额外技能,不是岗位本身自带的。
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年轻人抢着干?
答案很简单:这份工作“好玩”,而且“自由”。
对大学生来说,暑假两个月,找个朝九晚五的实习,可能工资不高、内容枯燥,还要打卡坐班。
而当NPC,下午开工、晚上收工,白天还能睡觉、学习、剪视频。
穿上古装,走在景区里,本身就是一种角色扮演的快乐。
游客主动合影、夸你“好帅”“好美”,这种即时反馈带来的满足感,远比在办公室整理表格来得直接。
更重要的是,NPC工作天然具备“社交货币”属性。
你今天是锦衣卫,明天是嫦娥仙子,后天是江湖女侠——这些形象发到抖音、小红书上,很容易获得点赞和关注。
不少年轻人正是靠着景区NPC的身份,积累了几万甚至几十万粉丝,后续接广告、做带货、转型自媒体,路径清晰。
景区也乐见其成。
过去,很多地方靠门票吃饭,游客来了拍照、走人,停留时间短、消费低。
现在,通过NPC互动,游客愿意多待一小时,多拍几十张照片,甚至为了“偶遇某个角色”专门再来一趟。
这种沉浸式体验,比单纯看山看水更有记忆点。
比如张家界黄龙洞景区,在国庆当天搞了一场“民族时装秀+红旗合唱”,游客在祝福墙上写留言、录视频,自发传播内容,景区几乎没花广告费就上了热搜。
江苏明祖陵招募汉服NPC参与“太子祭陵”活动,不仅省了演员成本,还让游客深度参与明代礼仪,文化体验感拉满。
这种“轻资产、重体验”的模式,特别适合那些自然资源一般、历史底蕴不深的景区。
与其花几千万建新项目,不如花几万请几十个年轻人穿汉服互动,效果可能更好。
毕竟,现在的游客,尤其是95后、00后,要的不是“到此一游”,而是“值得发朋友圈”的瞬间。
当然,NPC热潮背后也有隐忧。
首先是职业可持续性问题。这份工作依赖体力、颜值和新鲜感,很难长期做下去。
30岁以后还能演“少年侠客”吗?
其次,收入不稳定,淡季可能无活可接。
再者,部分景区管理粗放,对NPC缺乏培训和保障,导致体验感参差不齐:
有的互动自然有趣,有的只会机械重复台词,反而让游客觉得“尴尬”“摆拍”。
更值得思考的是,这股风潮反映出年轻人就业观念的悄然转变。
过去,大家追求“稳定”“体面”,首选考公、进大厂、当白领。
但现在,越来越多人愿意尝试灵活、多元、非传统的职业路径。
送外卖、做主播、当NPC、开房车旅行……只要能养活自己、获得快乐和成长,就不算“不务正业”。
这种变化,既是经济环境下的务实选择,也是Z世代对“工作意义”的重新定义。
他们不再把职业仅仅看作谋生工具,更看重过程中的体验、表达和连接。
NPC工作恰好满足了这些需求:
你可以是任何人,可以创造快乐,可以被看见,也可以随时抽身。
从社会层面看,NPC现象也是文旅行业从“观光游”向“体验游”转型的缩影。
过去我们旅游是为了“看风景”,现在是为了“讲故事”。
游客不再满足于被动接收 信息,而是希望成为剧情的一部分。
景区NPC,本质上就是“故事的引路人”。
未来,这类角色可能会更加专业化。
比如,有人专门研究角色台词和动作设计,有人负责与游客的情绪互动节奏,甚至可能出现“NPC培训师”“沉浸式剧本设计师”等新岗位。
就像西宁熊猫馆的“智慧景区管理师”,用数据和科技守护大熊猫,未来的景区服务,也会越来越精细、智能、人性化。
回到开头的张朗。
他可能不会一辈子当NPC,但这段经历会成为他人生中独特的一笔:
学会了如何与陌生人自然互动,如何在镜头前保持状态,如何把一份临时工作做出趣味和价值。
这些能力,无论他以后做什么,都会派上用场。
说到底,月薪三万或许只是个诱饵,但年轻人在NPC岗位上收获的,远不止那点工资。
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
工作不必千篇一律,生活可以充满角色感,而真正的“出圈”,从来不是靠噱头,而是靠真诚的互动和持续的创造。
这个国庆假期,如果你去景区看到一位穿着古装的年轻人对你微笑说“客官,这边请”,不妨停下脚步,聊两句,拍张照。
因为你面对的,可能不只是一个NPC,而是一个正在认真生活的年轻人,一个正在努力让世界变得更有趣的小角色。
而正是无数这样的小角色,拼凑出了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就业图景和生活态度。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