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产品展示
发布日期:2025-08-11 05:53 点击次数:109

52年,刘、张贪污案落下帷幕,河北省主席杨秀峰负有什么责任

1949年8月,杨秀峰开始担任河北省政府主席。他在河北工作期间,处理过一个轰动全国的大案——刘青山和张子善的贪污案,这起案件后来被称为新中国第一贪腐案。

刘青山曾任天津地委书记,老家在河北安国。张子善是原天津地区行署专员,河北深县人。当时天津还属于河北省管辖。毛主席批准河北省委对刘青山、张子善执行死刑的决定后,杨秀峰马上代表省政府做了检讨。

杨秀峰是谁?他在河北当领导时干过啥?最后结局怎样?

杨秀峰1897年出生在河北迁安县杨团堡村,家里几代人都是读书人。他爷爷是当地有名望的乡绅,父亲还考中了举人。从小在书香门第长大,杨秀峰很早就开始读书学习。14岁那年,他考上了河北省的滦县师范学校。过了五年,又顺利进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继续深造。

五四运动期间,他当选为学生领袖,带头策划学生抗议活动。完成学业后,杨秀峰先当了几年老师。1924年夏天,他和叔叔杨十三在故乡开办了农民培训班。1928年秋天,北伐战火还没烧到天津时,经友人介绍,他进入天津市教育局和河北省教育厅工作。

刚上任没多久,他就发现官场腐败现象严重。因为不愿同流合污,他果断辞去职务出国深造。一年后,在他人推荐下,他获得公费留学法国的机会。这次远行,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30年,杨秀峰在法国巴黎正式成为共产党员。之后,他带头组织留法学生和华侨开展反帝活动,还秘密出版了《工人》等刊物。"九一八"事件爆发后,他带领学生和华侨走上街头抗议。可惜在一次集会中,他被法国警察抓走,后来虽然保释出狱,但不得不离开法国。

杨秀峰后来去了莫斯科的列宁学院学习。在那儿,他结识了林铁,这位后来成为河北省委书记的同志。1934年回国后,杨秀峰开始在天津河北法商学院和北平师范大学等高校当老师。

1935年冬天,日军入侵华北地区时,杨秀峰带领学生走上街头抗议。他冒着危险冲在游行队伍最前面,成为学生抗日运动的带头人。学生们对他十分敬重,亲切地称他为"红色教授"。

1936年,北大几位知名教授许德珩、杨秀峰和程希孟等人牵头成立了"北平文化界救国会"。得知毛主席带领的队伍抵达陕北后,他们立即行动起来,采购了三十多双布鞋、十二块怀表以及十几只火腿。这些物资随后通过中共地下党员的渠道,被秘密送往陕北根据地。

毛主席在1951年11月2日特意写了封感谢信,信不长但字里行间透着暖意。信中这样写道:

尊敬的教授们:

谢谢你们送来的礼物,真的特别感激,太让人感动了!咱们的想法完全一致。现在唯一的敌人就是日本鬼子,我们正在抓紧准备,很快就要全面出兵抗日了。相信用不了多久,咱们就能见面了。

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为建设民主的新中国而努力。这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目标,也是你我并肩战斗的方向。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年过四十的大学教授杨秀峰做出了重大决定。他放下教鞭,告别讲台,与妻子商议后,忍痛将年仅两岁的孩子托付他人照看。随后,他组织带领一批热血青年学生,前往冀西山区投身抗日斗争。

1939年,杨秀峰带领部分队伍进入冀南地区。很快,当地就组建了"冀南区抗日军政委员会",由杨秀峰和八路军129师政治部副主任宋任穷共同领导。随后,冀南各县相继建立了抗日政权机构。

第二天,突然有消息说蒋介石派鹿钟麟去河北当省主席,人已经在路上了。杨秀峰知道后,马上找宋任穷商量对策。两人一合计,决定抢先行动,把30个县合并成立"冀南行署",取代原来的"军政委员会"。杨秀峰当主任,宋任穷当副主任。这个办法,实际上削弱了国民党的管理权。

“冀南行署”成立初期,杨秀峰因为之前当过大学教授,不少人觉得他和宋任穷分别代表国共两党的抗日力量。这样一来,当地的地主和保守派遇到问题就只找杨秀峰商量,故意避开宋任穷。他们觉得杨教授好说话,什么都跟他掏心窝子,没想到这些私底下的想法全被共产党掌握得明明白白。

鹿钟麟在"冀南行署"工作一段时间后,正式接任新职务。这位河北定州北鹿庄出身的官员,早年跟随西北军统帅冯玉祥一路晋升。1924年北京发生政变时,他带领部队率先进入城区,兵不血刃就掌控了整个北京城,并成功将末代皇帝溥仪驱逐出紫禁城。

中原大战冯玉祥、阎锡山和蒋介石三方混战结束后,鹿钟麟宣布退出政坛,在天津过起了隐居生活。1936年他跟着老上司冯玉祥重新出山,当上了国民党中央委员。如今蒋介石又让他当上了河北省政府主席。

鹿钟麟被派去河北当官时,当地群众和民选官员都挺不乐意的。为了安抚大家,鹿钟麟解释说:"不管怎么说,蒋介石是国家元首,他安排的人咱们得认。"

鹿钟麟听说这些事后,认为杨秀峰这人值得深交。从此,杨秀峰在国民党官场上的地位就稳了。之后他一边抓军政大事和抗战工作,一边办起了抗战学院,亲自当院长。学院里的老师不少是他的老朋友和同事,连大作家孙犁都在这里教书。

这所学校的学生毕业后直接安排工作,直接当干部。

杨秀峰这些年身兼数职,既是大学里的教授,又当过游击队司令,还在政府部门担任要职。这些看起来毫不相干的角色,他却能轻松驾驭,在不同身份间自如切换。129师政委邓小平曾这样评价他:"文人能做到清廉自守,武将敢于冲锋陷阵——杨秀峰把这两样都占全了。"

没过多久,为了应对敌人的威胁,党组织给杨秀峰下达了新任务:尽快动员老百姓,组建抗日武装,在冀西地区开展抗战工作。于是,杨秀峰亮出了"国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冀西民训特派员"这个公开头衔,着手建立抗日根据地。

就在同一时期,129师11旅在冀西游击队基础上组建完成,杨秀峰跟着部队转战山西。没过多久,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宣告成立,这个新政权下辖21个专区,管理着149个县,杨秀峰被推选为边区政府的最高领导人。

抗战那会儿,毛主席注意到了杨秀峰在晋冀鲁豫边区的出色表现。1942年9月,他在《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这篇文章里专门提到:"晋冀鲁豫边区的负责同志把这项工作抓得很到位,在精简机构和人员方面树立了榜样。"

1949年,杨秀峰被任命为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他刚接手工作没多久,华北地区就遭遇持续强降雨,多个县市出现几十年罕见的严重洪涝灾害。在这场灾害中,香河县受灾情况最为严重。

杨秀峰心里一直惦记着受灾群众。这天,他简单收拾了一下,只带了几个工作人员,就直奔香河县去看望当地的老百姓。

一见面,李伯华县长就向杨秀峰介绍了香河县的现状。聊着聊着就到了午饭时间,李县长想请他们在机关食堂用餐。杨秀峰马上强调:"不用特意准备,你们平时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刚才汇报时不是说机关干部每天省下一两米支援受灾群众吗?我们可不能搞特殊。"

李伯华心里直犯嘀咕,省里的一把手都来了,要是不好好接待实在说不过去。正发愁时,杨秀峰突然说:"要不咱们去县委转转?"两人就这么走着去了县委大院。县委书记张子明见到杨秀峰时,惊讶得不得了。要知道,张子明当时才23岁,而杨秀峰已经50多岁了。

中午吃饭时,张子明和李伯华陪着杨秀峰他们。桌上就摆了一笼窝头和两碗白菜,杨秀峰却吃得很香。饭后,尽管大家都劝他别去,杨秀峰还是坚持要去受灾最严重的香河二区看看情况。

1950年,河北的灾情才好转,杨秀峰就接到新任务,要他去皖北帮忙救灾。周总理特意告诉他:"毛主席两次点名让你去。"杨秀峰听完立刻动身赶往皖北受灾地区。

杨秀峰在河北当政时,为老百姓办了很多实事好事。但可能因为工作太忙,他都没注意到手下出了刘青山、张子善这两个大贪官。

1952年2月10日,河北保定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审判会,主角是贪污犯刘青山和张子善。现场人山人海,来了两万多群众。会场最显眼的位置挂着条大横幅,上面写着"河北省公审大贪污犯刘青山、张子善大会"几个大字。

刘青山和张子善这两位干部都经历过土地革命、抗战和解放战争的洗礼。刘青山1932年参与了高阳、蠡阳的农民起义,后来被国民党抓住。面对严刑拷打,他始终没有屈服,半点情报都没泄露。张子善曾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入狱,在狱中通过绝食抗议,展现了共产党员的英勇本色。

然而,他们进城才两年时间,就被金钱和享乐腐蚀,彻底堕落变质,最终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1950年夏天,天津专区下辖的14个县镇遭遇特大暴雨,让刚过上好日子的农民们再次陷入困境。

当时,身为领导的刘青山和张子善本该组织群众抗灾自救,帮大家熬过困难时期。可他们不但没这么做,反而趁火打劫,合伙侵吞国家财产,完全不管老百姓死活。数据显示:

从1950年春天开始到被抓这段时间里,他们干了不少坏事。这些人偷过国家拨给灾民的救命粮,贪污了修河堤的专项资金,连给干部家属的救济粮都不放过。他们还私吞地方储备粮,克扣农民工的口粮,挪用修建机场的工程款,还骗银行贷了不少钱。这些加起来,总共贪了171亿6272万元旧币。

这笔钱的数目大得吓人。按那时候的物价水平算,能买差不多2000万斤粮食,或者800万尺布匹。这么多钱,够50多万人吃上一个月,还能每人做套新衣服。

1951年11月下旬,河北省召开第三次党代会期间,参会代表集体举报了刘青山和张子善的违法问题。12月中旬,河北省委向华北局提交处理建议,明确提出:"我们全体同意判处死刑。"

紧接着,省长杨秀峰以省政府的名义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份检讨书。他在文中诚恳反省了自己和省政府在刘青山、张子善贪腐案件中应承担的责任,重点剖析了工作中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问题。以下是检讨的部分内容摘录:

刘青山和张子善这起贪污案性质极其恶劣,涉案金额巨大,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当事人,我深刻认识到这个案件带来的惨痛教训,也清楚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

为什么像刘青山、张子善这样干了20年革命的老同志,会在短时间内变得这么腐败?他们贪污国家财产数额巨大,在天津地区影响恶劣,可为什么河北省政府一直没发现、没能及时处理呢?

河北省政府,尤其是我本人,在管理工作中存在明显的官僚作风问题,这确实需要认真反省和改进。

我们目前对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抓得不够紧……

我们在执行干部政策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三点,我们工作中还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问题,具体表现为过度讲究形式、过分依赖文件……

第四点,财政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基层存在两处明显的资金管理漏洞……

杨秀峰的自我反省相当深入,即便过去多年,人们依然评价说"现在看还是让人深受触动,值得好好琢磨"。

1952年11月中旬,中央政府正式组建高等教育部,由马叙伦担任部长一职,同时委派杨秀峰出任副部长。

1953年夏天,杨秀峰在全国工科院校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借鉴苏联的成功做法,按照"三有"原则——即做好规划、充分准备、分步实施——来推动教学内容和方式等各个方面的系统革新。

1954年9月底,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结束后,毛泽东主席正式签署任命书,由杨秀峰出任高教部负责人。

1956年11月12日,在第二次全国高等农林教育工作会议上,杨秀峰强调,借鉴苏联经验要符合中国国情。他指出,农林教育必须立足我国当前农林生产的现实状况和具体问题。由于我国在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方面与苏联存在明显差异,加上特有的农业生产传统,因此在学习苏联经验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杨秀峰主张借鉴苏联经验,但强调必须适应中国的具体国情。他这种务实的态度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和好评。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特别看重教育这件事。他老人家反复强调过,学校里的课业内容要精简些才好。

1957年3月,毛泽东在中南海主持了一场讨论会,与会人员除了中央领导,大多是来自高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

毛主席了解课程安排后,听完汇报直接表示:"课业太重了,减掉一半行不行?"当时杨秀峰就在主席身边坐着,他回应说:"这个改动可能没法马上实现。"

毛主席接着问:"要是裁掉三分之一行不行?"杨秀峰回答:"我们正在想办法,争取把裁减人数降到最低。"

1964年2月13日这天,毛泽东主席召集教育界人士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厅开了一场座谈会。当时杨秀峰也出席了会议。会上,主席重点讨论了教学内容和考试制度如何改进的话题。

杨秀峰没搞全面改革,而是先搞试点。他这种稳扎稳打的做法,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认可。

1965年1月,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杨秀峰被选为最高法院院长,结束了他长期在教育部的任职。

1978年,在全国第五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杨秀峰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随后担任了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一职。

1983年11月10日,86岁的杨秀峰在北京去世。

推荐资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