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名单上找不到此人,当场问周总理:那个九次特等功的兵呢?
1973年那个秋天,北京的风已经有了凉意。中南海里,一份刚拟好的中央读书班学员名单,被小心翼翼地送到了毛主席的案头。
主席戴上老花镜,手指顺着名单一行行往下捋,王洪文、倪志福……都是些当时台面上响当当的名字。可他看到最后,眉头却锁了起来,抬头问了一句让在场的周总理都略感意外的话:“怎么没看到张英才?”
空气里安静了几秒。周总理赶紧上前一步,轻声解释说,张英才的名字放在第二期学员名单里了。主席听了,这才缓缓点头,但嘴里还是念叨了一句:“九次特等功,不能缺席嘛。”
就这么一句看似不经意地追问,背后藏着的是一个普通士兵用命拼出来的传奇。这个让最高领袖挂在心上的人,叫张英才,一个从山西万荣黄土疙瘩里走出来的娃。
1924年,他一落地,就跟饥饿和贫穷成了拜把子兄弟。八岁那年,给地主家放牛,东家赏了顿饺子,可端上来一看,泥汤子混着面疙瘩。小张英才犟脾气上来了,硬是不吃,结果被地主吊起来拿鞭子抽了一下午。那股子宁折不弯的劲儿,算是刻进了骨头里。
十二岁那年,他想学着做点小买卖,结果背着一包掺了杂草的烂棉花,被黑心商贩骗了个精光。他没脸回家,一个人跑到孤峰山的破庙里,饿得眼冒金星,最后晕倒在庙门口。要不是一队路过的八路军巡逻兵发现了他,这世上恐怕就再没后面的故事了。
喂他喝粥的老班长看他可怜,拍拍他的肩膀说:“娃,想吃饱饭,想活出个人样,就得跟着天上的红星走。”就这一句话,让这个叫花子一样的孩子,第一次看到了光。
1939年,他总算想办法进了八路军115师。这小子,跟别人不一样。白天操练,别人是练枪,他是玩命。晚上扫盲,别人是认字,他恨不得把书本嚼碎了咽下去。伙房的老炊事员常开玩笑说:“英才这娃,是拿命在练兵。”后来,他真就有了一个外号——“张拼命”。
两年后,日军对岳南地区搞“铁壁合围”。战斗中,一颗弹片奔着旅长就去了,他想都没想就扑了上去,后背当场被炸得血肉模糊。他就那么咬着牙,硬是拖着一挺重机枪,掩护机关和伤员转移。这是他第一次挂彩,也是他功劳簿上写下的第一笔。
时间一晃到了1946年,吕梁东阳村,一场硬得不能再硬的阻击战。他带着三个连,要顶住国民党一个整编师的疯狂进攻。阵地就那么点大,子弹跟下雨似的泼过来。他把军帽往地上一摔,眼睛都红了,端着枪吼:“老子多顶一分钟,主力就多一分安全!”
那场仗打了整整九个小时,他的部队顶住了敌人八次冲锋。战后清点人数,他带出去的弟兄,只剩下三十七个。这一仗,给他添了一枚分量最重的特等功奖章。
说起这个特等功,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在解放军的功勋体系里,这是最高荣誉,授予的都是那种在关键时刻凭一己之力扭转整个战局的猛人。比如炸了敌人司令部,或者活捉了对方高级将领。整个解放军四百多万人,得过三次特等功的,也就七十来个。而张英才,一个人,拿了九次。
1948年,淮海战役里的小庄战斗,他碰上了邱清泉的王牌兵团。对面是美式装备的坦克,兵力是他的六倍。他二话不说,带着人摸到前面埋地雷。轰隆一声,打头的坦克履带被炸断,趴窝了。他也不恋战,带着人就地跟敌人玩起了捉迷藏,打得对方晕头转向。战后,他趴在泥地里,像个账房先生似的,一根手指一根手指地数着投降的白旗,嘴里还嘟囔:“一个,两个……别急,我还没数完呢。”
到了1950年,这个才26岁的年轻人,身上已经挂了九枚特等功奖章,四次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他的老上级陈赓大将有句评价特别到位:“张英才打仗,先掂量手里的枪,再摸摸战士们的心。”意思是说,他本事过硬,又能让手下的兵心甘情愿跟着他去死。
也正是因为他这份耀眼的战功,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他被选中,要去匈牙利参加世界青年代表大会。临走前,他找到团长犯了难:“前头还在跟白崇禧的部队打仗,我这时候走,心里不踏实。”团长听了哈哈大笑:“你放心去!你这是代表咱们中国的青年英雄去扬名!让全世界看看,我们的人是什么样的!”
在北京,他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主席紧紧握着他的手,笑着说:“你在伏牛山拖住敌人三万大军,辛苦了!”这事儿指的是豫西战役,他所在的部队死死牵制住了国民党主力,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创造了绝佳的条件。张英才听了,脸一红,憨憨地回了一句:“主席,我就是听命令打仗。”一句大实话,把主席给逗乐了。
从匈牙利回来没多久,主席还特意把他叫到家里,吃了一顿饭。厨师端上来的,是热气腾腾的山西刀削面,主席还亲手递给他一瓶老陈醋:“吃你们山西的面,就得配这个才够味。”张英才一个战场上流血不流泪的汉子,端着碗,眼眶一下子就热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能埋头猛吃。
席间,主席拿他跟古人比:“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是千古名将。你十三次立大功(九次特等功,四次大功),也不比他差嘛!”
可就是这么一位被最高领袖记在心里的兵王,进入六十年代后,却好像从公众视野里“消失”了。原因挺简单,他转业到了地方,一头扎进基层武装部,天天跟民兵和训练打交道,名字自然不会再出现在报纸的头版头条。
可他被淡忘了,毛主席却没忘。所以才有了1973年书房里那番对话。主席后来特意加了一句:“我们的英雄,也需要进步,需要多读点书。”
后来有人翻阅解放战争时期的档案,才发现了主席如此惦记他的根源。当年吕梁阻击战的战报送到延安,主席在报告上用红笔重重地批了几个字:“兵以命相搏者,当居前列;将能以身作则者,当树榜样。”而在“张英才”三个字的下面,画了两道重重的红圈。
这位老英雄,后来真的去参加了读书班。退休后,他参与编写了两本民兵训练手册,里面的内容,细致到据枪瞄准时,脚尖该撇开多少度。有人笑他太较真,他瞪着眼回了五个字:“这关乎人命!”是啊,战争年代,他用身体护住战友的命;和平时期,他想用笔,继续护着那些年轻的兵。2011年,这位传奇老兵平静离世,享年87岁。
有时候想想,张英才的故事,其实就是那个时代最好的缩影。一个差点饿死在破庙里的穷小子,被一支代表希望的军队所拯救,然后用自己的血性和忠诚,把自己活成了一座丰碑。他的命运,跟这个新生国家的脉搏,几乎完全重合。
说到底,一个国家和一支军队,最了不起的地方,或许不在于能打多少胜仗,而在于它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曾为它拼过命的普通士兵。哪怕时光流转,英雄老去,他们的名字,也应该被一遍遍提起,刻在功劳簿上,也刻在人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