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8%这串数字先摆在这儿,像门口忽然竖起的铁栏。
油菜籽期货当天跳了个水,-6.5%。
我在手机上看那根绿柱子往下刺,想起阿尔伯塔一个司机清早问我“今天拉几趟”,话音没落,他把烟按灭,车也没点火。
事情的重点不在力道,在时点,像哨声恰好卡在对手起跳那一刻,漂亮又冷。
又倒回去一年。
2024年盛夏,加拿大追着美国的节拍,对中国电动车加100%,钢铝25%。
算盘打得响,幻想换个豁免。
几周后,美国把对加关税直接拧到35%,比对中国还高。
这桥段像球场上抱错了大腿,被对方轻轻一甩,正好仰面朝天。
成年人都懂:礼物要自己掏钱买。
中国没有第一时间掀桌。
9月9日开了调查,问卷、取证、成本核算、补贴梳理,一道道排。
慢?
更像围棋角上补一手,十几步后见效果。
期间沟通不断,窗口开着,卡尼政府口头暖意不少,手上却还在加:菜子油、油渣饼100%,猪肉、水产品25%。
嘴甜,刀也快,这种节奏我见得多。
镜头切回8月12日。
公告落地,保证金按价计征,还叠增值税。
进口商一算账,脸色就明白了。
洲际交易所11月合约砸下去,萨省种植户掰着指头算:每蒲式耳跌1加元,单日少二十万加元。
那不是PPT,是学费、按揭和拖拉机换滤芯的钱。
仓库里塑料袋叠到屋梁,叉车司机把安全帽往后一推,说先别装,价还在掉。
为啥挑8月?
因为收获季前夕,签约最密、仓储最满、运输最忙、融资最紧。
哪怕只动一个按钮,连锁反应就像骨牌。
相比税率,时间价值更狠。
贸易从来不是谁嗓门大谁赢,谁掌控节拍,谁拿赛点。
有读者问,咱自己不也要吃油?
这口粮早预留了路:7月末恢复对澳洲的采购对接,中粮先下一笔约5万吨,新作11到12月靠港。
压榨厂把配方挪挪,葵花籽、大豆多承担一点,进口配额微调,能喘气。
不是断粮,是换线。
难的是加拿大,全球买家里,中国是大胃口,欧洲自给强、印度更偏别的油料,东南亚容量有限,转一圈,价格还得继续往下谈。
这两天不只油菜籽。
卤化丁基橡胶也上了名单——轮胎核心原料,汽车产业链立刻感到鞋里进了沙。
再看对欧盟两家银行的反制清单,金融端同时发力。
产业与金融叠在一起,既像一场多点包夹,又像一首多声部合唱,踩同一拍子。
有人爱说“去风险”,真到算账,谁的风险挂在自己表内,一翻财报就知道。
政坛那边也有画面。
萨省省长公开喊话,行业协会连轴开会,渥太华街头有人递请愿书。
农业部长对外说“需要更多细节”,这句听在农户耳朵里,跟空仓库回声差不多。
港口的集装箱堆成墙,美国那边8月初把对加税率拉到35%,双面挤压。
政策拍脑袋,市场砸钱包,节奏被按住就抬不起头。
历史这根线也得拎一下。
加拿大对华政策这些年一路跟随,从应用审查到投资限制,一步一步把自己绑在别人节奏上。
你说是价值同盟也行,可关税落在地上就是生意。
中国这次的“慢刀”,既是法律程序的稳,也是战略上的耐。
给了一年窗口,没人拐弯,就在你最忙的那一格按停。
我更关心后续。
供应链这课,得把风控前置。
油菜籽是一片叶子,后面是矿、金属、零部件、金融清算路径,哪条链子老化,哪条备件要囤,企业心里要有表。
政策也一样,别想用打击中国换美国豁免——现实已经给演示过了,连环掉线。
网友爱说看不见的手,我更信看得见的账。
说点技术细节,别让这段像闲聊。
倾销幅度认定75.8%,不是随口一喊,涉及出口比价、成本构成、运保费、期间费用对齐,最后映射到国内产业损害评估,含产能利用率、利润率压缩、市场份额变化。
期货那边,11月合约盘中跌6.5%,量能放大,资金边撤边砸,基差走扩;现货端报价犹豫,贸易融资额度收紧,银行风控模型立刻调参数。
这些细节构成“禁运接近效果”的现实版。
我不避立场。
加拿大这波预期落空,是对外部依赖与内部政治的双重误判。
对中国而言,关键是把高依赖点拆分,扩大备选供应,把“单点脆弱”变成“多点冗余”。
短期会有成本,长期是保险。
像篮球轮换,主力下去,替补顶上,节奏慢一点,但比分不至于崩。
场边再放一帧。
一个草原上的朋友发来照片,金黄一大片,配了一句“先别割了”。
那四个字比任何政策解读都刺耳。
沉默不是默认,很多时候是给对方回头的机会。
窗口关上,响的是哨,不是门。
我想听听你那边的表,库存多少?
基差怎么走?
有没有看到澳洲船期靠近?
评论区留个座,报报盘,别客气。
贸易这场球,刚到第二节,暂停回来了,下一回合你押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