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在现代战场上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常态。从侦察监视到精确打击,这些小巧灵活的飞行器改变了传统作战模式。但很少有人知道,一种以光速作战的新型武器正在改写防空规则。
2025 年 2 月,央视军事频道披露了沙特军队使用中国 “沉默猎手” 激光武器的实战画面,13 架来袭的自杀式无人机在 4 公里范围内被逐一击落,机身残骸上清晰可见高温灼烧的痕迹。
而在 2025 年 9 月 3 日的阅兵式上,中国军方首次公开了国产高能激光武器。这让人们不禁要问,激光武器真的能让无人机迎来 “末日” 吗?
要理解激光武器的实战价值,首先得看看无人机带来的现实威胁。在近年来的地区冲突中,无人机已经成为难以防范的 “低空杀手”。这些飞行器成本低廉、操作简便,却能携带炸药精准打击目标。传统的防空导弹虽然射程远、威力大,但面对集群来袭的小型无人机时,不仅拦截成本高昂,还容易出现火力不足的情况。
一枚防空导弹的价格动辄数十万美元,而一架小型无人机可能只需几千美元,这种成本不对称让防守方陷入被动。
2022 年,沙特阿拉伯遭遇的无人机袭击中,传统防空系统多次出现拦截失效的情况,直到引入中国 “沉默猎手” 激光武器后,这种局面才得到改观。
中国激光武器的实战能力并非一蹴而就。2022 年的沙特首届国际防务展上,“沉默猎手” 首次公开亮相就引起广泛关注。这款激光武器的最大输出功率为 30 千瓦,最大杀伤射程达到 4000 米,能够在几秒内烧毁无人机的控制面板。
沙特军队将其部署在重要设施周边,在实战中创造了击落 13 架无人机的记录。防务展上展示的无人机残骸显示,激光束在机身上留下了直径约 5 厘米的熔穿孔洞,高温甚至让周边材料熔化变形,这直观展现了激光武器的破坏效果。
2025 年九三阅兵式上公开的新型激光武器则展现了更先进的技术水平。
根据官方披露的信息,这款武器属于车载机动式激光防御系统,可与反无弹炮系统、高功率微波武器组成反制无人机的 “铁三角”。
激光武器的核心优势在于其 “光速作战” 特性。传统防空导弹需要时间加速飞行,而激光以每秒 30 万公里的速度传播,对于低空目标来说几乎可以做到 “指哪打哪”。
中国航天三江的技术人员介绍,他们研发的 LW-30 激光防御系统对一般目标有几秒的硬毁伤能力,完成一次拦截后能迅速转火攻击其他目标。这种多目标打击能力正是应对无人机集群的关键。在成本方面,激光武器更是具有压倒性优势,打击一架小型无人机的电费成本仅需十几块钱,远低于防空导弹的消耗。
但激光武器并非没有短板。光明网 2025 年的报道指出,当前战术型激光武器的功率通常在 100 千瓦以下,射程不超过 20 千米,且受环境影响较大。在雨雾天气中,激光的能量会被水汽吸收,效能可能降低 40% 以上。这意味着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激光武器还需要与其他防空系统配合使用。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研发的 50 千瓦级激光武器在测试中也发现类似问题,虽然能成功拦截 2 千米外的迫击炮弹,但在恶劣天气下的可靠性仍需提升。
国际社会对激光武器的研发同样投入巨大。以色列国防部在 2025 年 3 月宣布,将在年底前部署新型 “铁束” 激光防御系统。这款武器有效射程在数百米至数公里之间,被视为 “铁穹” 系统的补充,主要用于拦截火箭、无人机和迫击炮。
中国激光武器的发展路径呈现出清晰的实战导向。从 2018 年中国航展上首次亮相的反无人机激光系统,到 2022 年 “沉默猎手” 在沙特的实战应用,再到 2025 年阅兵式上公开的新型号,技术迭代速度明显加快。
LW-30 激光防御系统在整体布局上的优化,使其既能单车独立作战,也能多车组网打击,还可以纳入传统防空武器系统协同作战。这种灵活部署能力让激光武器能够适应不同的作战场景,从要地防空到野战防御都能发挥作用。
激光武器的作战效能还体现在其持续作战能力上。传统防空武器依赖弹药储备,一旦耗尽就失去防御能力,而激光武器主要依靠电能驱动,只要有持续的电力供应就能不断发起攻击。在 2025 年公开的测试画面中,国产激光武器连续摧毁多个目标后仍能保持稳定输出,这种耐力在高强度作战中至关重要。
当然,这也对能源供应和散热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车载平台上提供充足电力同时有效散热,是激光武器小型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技术难题。
面对激光武器的威胁,无人机也在不断升级改进。一些国家开始研发具有抗激光涂层的无人机,试图降低激光武器的破坏效果。这引发了新的技术竞争 —— 激光武器需要提高功率以应对防护升级,而无人机则要不断增强抗毁伤能力。
中国军工企业已经意识到这种对抗趋势,正在研发功率更高的激光武器系统。航天三江的技术人员表示,目前的系统还在朝着更高功率的目标优化,以应对不断提升的无人机技术。
从战术应用来看,激光武器正在改变防空作战的模式。传统防空需要预测目标轨迹并提前发射导弹,而激光武器可以在发现目标后立即攻击,反应时间缩短到秒级。2025 年阅兵式展示的激光武器系统配备了先进的红外追踪系统和自适应光学技术,能够在复杂环境下稳定追踪低空飞行的小型目标。这种精准打击能力让 “发现即摧毁” 成为可能,大幅提升了防空效率。
在成本效益方面,激光武器的优势更加明显。按照沙特军队的使用经验,用 “沉默猎手” 拦截无人机的成本不到传统导弹的百分之一。对于需要长期防御的重要设施来说,这种成本优势意味着可以构建更严密的防护体系。
中国研发的激光武器还在不断降低作战成本,目标是将单次拦截费用控制在更低水平。这种经济性让激光武器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也能发挥作用,比如应对无人机非法入侵敏感区域等情况。
但激光武器要完全取代传统防空武器还面临诸多挑战。除了受天气影响外,对付高速、高机动目标时,激光需要持续照射目标才能造成毁伤,这对跟踪系统的稳定性要求极高。
目前的激光武器主要针对低速小型无人机,对于高速飞行的喷气式无人机或巡航导弹,还需要更高功率的激光系统。德国莱茵金属公司认为,当激光武器功率提升至 100 千瓦级时,才可能有效应对巡航导弹威胁。
中国在激光武器领域的快速发展引起国际关注。沙特等国的采购和实战应用,证明了中国激光武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2025 年公开的新型激光武器在保持功率优势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了系统集成度,使其能够更方便地部署在不同平台上。这种技术进步不仅提升了中国军队的防空能力,也让中国在国际军贸市场上获得了新的竞争力。
激光武器与无人机的对抗正在重塑未来战场规则。对于拥有先进激光武器的一方来说,低空无人机的威胁将大大降低;而对于依赖无人机作战的一方,则需要加快技术升级以应对新的防御手段。这种攻防博弈将推动双方技术不断进步,可能催生出更先进的激光武器和更难拦截的无人机。
回到最初的问题,激光武器真的能让无人机迎来 “末日” 吗?从目前的技术发展和实战表现来看,激光武器确实给无人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在防御小型低速无人机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但要说无人机时代就此终结,还为时尚早。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升级,以及激光武器在复杂环境下应用限制的存在,两者之间的对抗还将持续。
中国激光武器的公开亮相,不仅展示了国防科技的进步,也预示着未来防空作战将进入新的阶段。当激光武器的功率进一步提升,当无人机的防护能力不断增强,这场 “光与机” 的较量还会带来哪些意想不到的变化?这或许是未来几年值得关注的重要军事科技趋势。
#百度带货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