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今天我们聊一个比较魔幻的话题。
为什么现在的游戏,玩起来越来越像上班?
或者说,为什么我们这些臭打游戏的,活得越来越像个互联网大厂的“打工人”?
一开始我也不理解,直到我看到最近网上流传的那些段子,就是那些什么“国庆节怎么还没来,我的爱国之心已经按捺不住了”,什么“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躺下”,我一下就悟了。
这些话,表面上是年轻人在调侃生活,但你把主语换成“玩家”,把“生活”换成“游戏”,会发现毫无违和感。
这背后藏着一个残酷的真相:当代大部分网游的设计逻辑,已经不是为了让你“爽”,而是为了把你“驯化”成一个合格的、精神稳定、还能顺便付点钱的数字员工。
所有的游戏内容,本质都是情绪生意。而现在,厂商们只想做一种情绪生意,那就是“班味儿”。
一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班味儿”:对“放假”的极限渴望。
“国庆节怎么还没来, 我的爱国之心已经按捺不住了。”
这句话翻译成玩家的语言就是:“新版本怎么还不上线,我的钱包已经按捺不住了!”
你看,逻辑是通的。
上班摸鱼盼放假,玩游戏长草盼更新。这本来很正常。但不正常的是,现在的游戏通过一套组合拳,把你的“盼望”变成了一种“焦虑”。
每日任务、每周任务、签到奖励、限时活动……这些东西本质上是什么?是KPI。是你作为一名数字员工,必须完成的绩效。
今天忘了上线清体力,你就感觉亏了一个亿,仿佛错过了老板发的项目奖金。
活动商店忘了搬空,你就浑身难受,好像自己这个月的全勤奖泡了汤。
这种感觉,和上班族害怕漏掉一个打卡,错过一封重要邮件,一模一样。
游戏厂商们用精密的数值设计,给你制造了一种“不劳作就有损失”的心理绑架。你不是在享受游戏,你是在履行一份没有薪水的合同。
而那个万众期待的新版本、新角色、新活动,就是你这份合同里唯一的“法定节假日”。
所以你不是在期待快乐,你是在期待从日复一日的“上班打卡”中,获得一次短暂的喘息。
讲真,这套路我熟。这不就是老板最爱干的事儿么?先用996把你压榨到极限,然后年会的时候抽个iPhone,你就觉得皇恩浩荡了。
说白了,就是PUA。
二
再来看第二种“班味儿”:清晰的阶级固化。
“为什么要打工人, 不能打领导吗 ?不能打老板吗?”
这个问题,玩家们每天都在问。
在游戏里,“领导”和“老板”是谁?是那些数值爆炸、机制离谱的BOSS吗?不是。
是那些永远走在你前面的氪金大佬,是那些你永远无法企及的排行榜顶端,更是那个制定规则、随意拿捏你的游戏策划。
你辛辛苦苦搬砖一个月,攒石头抽卡,结果呢?人家一个648下去,你一个月的心血就成了笑话。你在副本里研究攻略,背轴凹操作,磨了半小时终于刮痧刮死BOSS,人家进去开个自动,一刀999,三分钟解决战斗。
(当然,总有欧皇跳出来说自己一发入魂,这种人建议直接拉黑,影响我心态)。
你感觉到了吗?这和现实职场有什么区别?
没区别。
你就是那个兢兢业业的“打工人”,每天准时打卡,认真完成每一个任务,指望着靠努力和时间积累,实现阶级跨越。
而氪金大佬就是你的“老板”,人家根本不和你玩一个游戏。你还在纠结这个月绩效能不能拿满,人家已经在和董事长谈笑风生,讨论下一个季度的战略布局了。
最骚的是,游戏还鼓励你“打老板”。但这个“打”,不是让你推翻他,而是让你变成他。
所有的排行榜、PVP竞技场、战力攀比系统,都在告诉你一件事:想变强吗?想当人上人吗?那就充钱啊。
它为你指明了一条从“打工人”通往“老板”的道路,但这条路的门票,是用真金白银写的。
这才是最顶级的精神控制。它不消灭阶级,它让你疯狂地迷恋阶级。
三
于是,就有了第三种,也是最普遍的“班味儿”:集体躺平。
“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躺下。”
“我的特长:知难而退,半途而废。”
这两句话,简直是当代“咸鱼玩家”的灵魂写照。
当一个系统让你觉得,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时,最理性的选择是什么?
就是不努力。
就是躺平。
高难副本打不过?不打了,爱谁谁。反正奖励也就那样,我不要了还不行吗?
PVP被人暴打?不玩了,卸载。我玩游戏是为了开心,不是为了花钱找罪受。
新角色强度逆天,不抽就没法玩?那这破游戏我不玩了。
这种心态,不是玩家变懒了,而是被逼出来的。这是一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抵抗。
游戏厂商就像一个画大饼的老板,天天跟你说,“好好干,年底给你升职加薪”。然后你发现,你累死累活,最后升职的是老板的亲戚。一次又一次之后,你也就想通了。
加薪是不可能加薪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加薪的。摸鱼才能维持得了生活这样子。
所以玩家们学会了。
他们开始只打自己打得过的本,只做最轻松的日常,只拿保底的奖励。他们放弃了攀比,放弃了竞争,甚至放弃了深入体验游戏的乐趣。
他们从一个热情的“玩家”,变成了一个麻木的“用户”。每天上线,机械地清完体力,完成任务,然后下线。
这真的很重要。我是说,这事儿真的、真的很重要。这意味着游戏的核心乐趣——探索、挑战、成长——正在被一种“完成任务”的惰性所取代。
游戏正在变成上班,一种数字化的上班。我再说一遍,你不是在玩游戏,你是在一个像素构成的办公室里,完成老板的KPI。
四
最后,我们来聊聊最核心的一点:价值观念的扭曲。
“其实到了我这个年纪,你就没必要跟我掏心掏肺了,你直接掏钱就行了。”
“几块钱的香许几千万的愿,为难不了自己就为难佛祖。”
这两句话,精准地概括了现在游戏里最主流的两种心态:直白的金钱交易,和虚无的概率游戏。
以前的游戏,讲究的是“掏心掏肺”。你和NPC有情感连接,你和公会的朋友有兄弟情谊,你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探索一个故事,去打磨一项技巧。
现在的游戏呢?很简单,“直接掏钱就行了”。
角色不够强?买。皮肤不好看?买。时间不够用?买。几乎所有需要用“心”和“肝”来解决的问题,都被明码标价,可以用钱来解决。
这导致了一种情感的空洞化。你对角色没有感情,它只是你花钱买来的工具。你对其他玩家也没有感情,他们只是你PVP里的对手或者PVP外的潜在客户。
整个游戏世界,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冷冰冰的商场。
而“为难佛祖”就更好理解了——这不就是抽卡吗?
你花几块钱买一炷香(单抽券),许一个几千万的愿(出稀有角色),然后闭上眼睛,把一切交给玄学。
你为难不了策划,因为规则是他定的。你也为难不了自己,因为钱包不允许你无限氪金。那能为难谁呢?
只能为难佛祖,或者说,为难那个名叫“概率”的虚空神明。
抽卡系统是当代游戏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因为它把一种纯粹的赌博行为,包装成了一种充满希望和仪式感的娱乐活动。它精准地利用了人性的贪婪与侥幸,让你在一次次的失败和偶尔的成功中欲罢不能。
说真的,这事儿就离谱。
当一款游戏,它的核心驱动力,不再是好玩的故事、牛逼的玩法、真诚的社交,而是变成了上班式的KPI、赤裸裸的阶级攀比、和赌场式的概率游戏……
那它和上班,还有什么区别?
可能唯一的区别是,上班,老板真的会给你发工资。
而在这里,你得管“老板”叫“爸爸”。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