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总,你们公司是不是快不行了?”
电话那头,合作了八年的大客户,声音里没一点客气,倒全是冰碴子。
我那开公司的朋友,李总本人,当时正端着咖啡杯,差点没把杯子捏碎。
什么情况?
就因为今年中秋送的礼盒。
对方董事长秘书说,往年你们那位张总监,总能搞到武夷山那嘎达犄角旮旯里的一款岩茶,老爷子就认那个味儿。
今年倒好,一盒包装得跟奢侈品似的绿茶,老爷子喝了一口,脸都绿了。
我这朋友,当时脑子里“嗡”的一声。
张总监?
哦,对,老张,那个刚被他“优化”掉的35岁行政总监。
这事儿得倒回去一周。
在他那个挂着“降本增效”牌匾的办公室里,他看着财务报表上老张那四十万的年薪,越看越觉得像根刺。
一个管杂事的行政而已,凭什么?
换个能跑能跳的小年轻,薪水砍一半,还能通宵画PPT,这账本一翻,简直赚翻了。
于是,他找老张谈了话。
老张也没说啥,就俩字:好的。
然后交接、删好友、退群、清空电脑,动作一气呵成,利索得像个从没来过公司一样。
我朋友还挺满意,觉得这事办得漂亮,公司甩掉了个大包袱,马上就要起飞了。
结果呢?
没起飞,直接栽了。
雪崩的第一片雪花,是中央空调。
它不制冷了。
物业的人来了,俩手一摊:“合同、发票、历年保养记录,拿来看看。”
全公司面面相觑,那玩意儿在哪?
哦,在设备间。
设备间的钥匙呢?
所有人的目光,最后都汇聚到了那个空荡荡的工位上。
那把钥匙,好像是老张的体外器官,他走了,顺便也带走了。
这还只是物理层面的bug。
软件层面的暴击接踵而至。
新来的行政小妹申报高新补贴,临门一脚,发现一个核心数据表被加密了。
IT部门全员出动,搞得跟攻克五角大楼似的,那密码牢固得像块石头。
最后没辙了,电话打给老张。
老张在那头轻描淡写:“哦,密码是我家猫的名字加上我儿子生日,再倒过来输一遍。”
听着没?
公司最核心的机密之一,居然是由一只猫和一小孩的生日守护的。
这上哪说理去?
我朋友跟我讲到这儿,灌了一大口酒,说:“我以前觉得,管理公司就是看数据、看KPI、看报表。现在我才明白,公司特么的是个活物,它有记忆,有感情,有自己的一套潜规则。而老张,就是这套系统的活体CPU。”
他裁掉的,根本不是一个四十万年薪的员工,而是公司过去八年的“数据库”和“搜索引擎”。
那些无法被量化,写不进SOP,甚至连老板自己都记不清的鸡零狗碎,全储存在老张的大脑里。
哪个客户的夫人喜欢听音乐会,哪个供应商的老板是个球迷,甚至连厕所里哪个坑位的水箱最容易坏,他都门儿清。
这些东西,在平时看来,一文不值。
可一旦出事,它们就是救命的稻草。
年轻人有冲劲,有创造力,这都没错。
但他们没有在时间的泥潭里摸爬滚打出来的“手感”。
他们不知道,维系一个大客户的,有时候不是合同上那些冰冷的条款,而是一泡对方喝得舒坦的茶。
这让我想起很多公司里所谓的“老油条”。
管理者总觉得他们拿着高薪不干活,是组织的累赘。
可有没有想过,有些人的价值,根本不在于他一天打了多少个电话,写了多少页PPT。
他的价值在于“镇场子”。
有他在,很多潜在的雷就不会爆。
他就像那个经验丰富的老船长,风平浪静的时候,你觉得他整天在船长室里喝朗姆酒,可一旦暴风雨来了,只有他知道该如何掌舵。
当然,咱们也别搞一刀切,不是所有老员工都是宝。
混吃等死、阻碍变革的“老僵尸”也确实该被清理。
但问题是,现在很多老板已经丧失了分辨的能力,他们只信奉冰冷的“性价比”,用年龄和薪水这两把最粗暴的尺子去衡量一切。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管理懒政和对“人”的价值的蔑视。
一个组织真正的护城河,从来不是什么商业模式或者技术壁垒,而是那些沉淀下来,独一无二的,关于“人”的经验和智慧。
我朋友最后说,他现在正想方设法请老张回来当顾问,代价远不止那四十万。
他说他算是懂了,省钱的最高境界,有时候是花钱。
所以,各位在职场里扑腾的朋友们,不妨也瞅瞅身边。
你们公司里,有没有这么个平时不起眼,但没了他就得乱套的“老张”?
在评论区里聊聊,让我开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