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27年秋天,有一队人马悄悄来到了井冈山,翻开了中国革命历史的新一页。
在这片被绿山竹林包围的地方,尽管生活条件非常困苦,但红军战士们还是做出了让人难以想象的伟大事情。
红米为主食,南瓜汤常喝,这是他们的新生活;树皮草根熬成药,补上西药短缺的空;一根刻着“朱德用过”的扁担,讲着领导和战士共患难的故事;山路弯弯,爬山比赛热火朝天,练出了一支能打胜仗的好队伍。
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聪明才智和辛勤付出。
【井冈山的战略抉择】
1927年10月7号,秋收起义的队伍历尽千辛万苦,最后成功到达了宁冈的茅坪村。
那时候的井冈山,就在湖南和江西两省的交界地带,被好多大山围着,路不好走,官府管得也不严,自然就成了革命队伍壮大的好地方。
毛泽东挑中这个地方不是碰运气,而是因为他深入了解了中国社会的特色和革命的形势。
他明白,面对强大的对手,革命队伍得找个软柿子捏,而那偏远的山区,正好是国民党管不到的地方。
井冈山地区交通虽然不方便,但地理位置却十分优越。
这里的五个重要关口——黄洋界、八面山、双井、麻田和新城,就像是大自然设置的防线,守起来容易,攻打却很难。
毛主席巧妙利用那里的地形优势,在茨坪周围建起了革命的大本营。
他曾生动地比喻道:“敌人走大道,咱们就走小路;敌人占了城里,咱们就玩起游击战。”
1927年快到11月的时候,毛泽东和袁文才、王佐商量好了,一起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的第一师,这样井冈山一带的武装队伍就统一起来了。
革命根据地建起来后,毛泽东动手搞起了革命政府的建立工作。
1927年11月,边界特委在宁冈砻市开了个会,商量后决定在那些工农当家做主的地方,广泛地成立苏维埃政府。
接着,宁冈、永新、莲花、茶陵这四个县在边界地区组建了苏维埃政府,这意味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开始正式运作了。
这个新政权跟以前的政府都不一样,它是为了工人和农民的利益而建立的,采用的是大家商量后集中决定的方式,成了革命队伍的强大支持者。
1928年4月,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成长来说,是个十分关键的月份。
朱德和陈毅带着南昌起义后剩下的队伍以及湘南起义的战士们,历经重重困难,辗转多地,最后终于在井冈山和毛泽东带领的队伍汇合了,他们一起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来这支队伍又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不过,一下子多了上万名战士,粮食、蔬菜、衣服还有药品这些日常开销问题变得越来越棘手,给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带来了巨大考验。
他非常看重根据地的经济发展,推行了“斗地主分田地”的办法,把地主的土地拿来分给农民,这让农民们的革命劲头更足了。
同时,他给军队立下了三条铁律和六条规矩,让军队行为更加规矩,因此得到了老百姓的大力支持。
【艰苦中的物资保障】
在井冈山的五大哨口里面,住的人不到两千,每年产的稻谷也不到一万担。
在这块荒凉的地界上,红军得想办法让好几千人吃饱穿暖、生活有保障。
红四军刚到这里那会儿,人数才一千多,粮食供应紧张,根本不够部队一整年吃的。
1928年4月,朱毛两队汇合后,人数一下子超过了一万,这样一来,粮食、东西啥的供应就变得特别紧张。吃饭、穿衣还有看病用药这些开销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急需解决。
为了粮食不愁,红四军的后勤部门在茅坪的大户人家谢冠南家里,建了个存粮食的地方,叫茅坪粮仓。
红军从地主家没收来的稻谷,全都被堆放在了这个地方。
粮库不光存粮食,还摆了十多台砻谷机,特地请了茅坪村的妇女们来操作,她们会把稻谷磨成大米,好给部队吃。
这种把粮食集中存放、一起处理的方法,让粮食用得更省更高效了。
把粮食从山脚搬到山顶可真不容易啊。
那时候,红四军的头儿朱德已经过了40岁,在队伍里算是年纪比较大的了。
他拿着一根特别的扁担挑粮食,扁担上刻着“朱德扁担”和“别乱动”几个字。一头挂着三个行军用的白布袋,里面装着米;另一头则是一个用厚布做的,北方人管它叫“捎码子”的袋子,也装满了米。两个袋子加起来,足足有40斤重。
他老是带着一把德国造的三号手枪,还有一个能装一百发子弹的皮袋子,加起来得有五十斤重,居然比那些年轻一半的战士还多背了十多斤东西。
朱德的做法让战士们深受鼓舞,大家都跟着学,不怕艰难困苦,干劲十足。
好多战士背上都被磨红了,大水疱里套着小水疱,但他们满不在乎地说:“没事儿的,长几个水疱怕啥!”
咱们连枪炮声都不怕,难道还会被这点小泡泡吓到吗!
大家哼起了小曲儿:“背粮翻山,粮食稳稳当当,为了山顶的伤病员,脚底磨泡也不怕。”
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让困难变得没那么沉重难熬。
红军平时吃的东西大都是当地的特色食物。
在井冈山这边,常吃的就是红米饭配上南瓜熬的汤。
那时候,有首很流行的歌叫“红军的伙食歌”:“红米做的饭,南瓜熬的汤,还有秋天的茄子,味道真是棒,每顿都吃得干干净净光又光。干稻草,软绵绵又金黄,就像盖着金丝被一样,北风大雪都不怕,暖暖乎乎进入甜美梦乡。”
这首简单易懂的歌曲,活灵活现地讲述了红军战士虽历经艰辛但仍满怀乐观的日子。
朱德这位红军总司令,在行军路上还亲自动手做过饭。
有一次,有个红军兄弟拎着一个猪肝和一个猪肚,扯着嗓子问身边的战友:“这俩玩意儿咋弄来吃呢?”这时,朱德听到了,转过身笑道:“等会儿我来露一手,炒猪肝我在行。下回你要是再弄到猪肚,记得找点醋和辣椒,我来帮你炒炒。”
在井冈山,盐巴是非常难得的东西。
为了处理这个问题,红四军后勤部门在大垅后街的尹家大院里建了个制盐小作坊,他们用老墙土来熬制硝盐,用来顶替缺少的普通食盐。
除了这个地方,还有好几个硝盐作坊,不过规模都没这个大。
在井冈山的艰难日子里,红军的衣服和装备少得可怜。
为了搞定这个问题,红军在桃寮的张家祠堂办了个被服作坊,他们用打仗时得到的缝纫机、洋布料和洋线,安排大家像流水线那样制作军装、绷带、帽子和子弹包这些东西。
这个厂曾经有60多位工人,还有6台缝纫机,算是那时候井冈山地区挺大的一家工厂了。
在井冈山时期,红军也碰到了大麻烦,那就是如何修理和打造武器装备。
1927年10月,就在毛泽东带着队伍快到井冈山的时候,袁文才的手下已经在步云山的白云寺里搞了个小作坊,专门修修补补枪支弹药。
当毛泽东带着工农革命军到井冈山时,队伍里不少枪都不能用了,所以他就和袁文才一起商量,决定共同办个修枪的地方。
经过允许,毛泽东在部队里挑了些会修枪的战士,靠着袁文才之前的那个修械所,建起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的修枪地方。
【红军的医疗保障】
在井冈山的艰苦日子里,红军一直坚守着一个信念,那就是“绝不让一个受伤的战士掉队”。
按照这个思路,红军的医疗队伍一点点建立起来,并且越来越好,对提升红军的战斗能力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1927年10月7号,秋收起义的队伍到了宁冈的茅坪村,他们把受伤生病的战士们放在了攀龙书院休息养伤,这样一来,红军的第一家医院——茅坪医院,就在这个地方诞生了。
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开办的一个专门给自家军队看病的医院,那时候大家都叫它茅坪诊所。
茅坪医疗所刚开始建立的时候,设施非常简单,就那么几个医生,几个护理人员,再加上抬担架的士兵,总共才二十多个人。
诊所里西药少得可怜,给病人治病主要靠的是当地的草药和老法子。
因为伤病员越来越多,医疗所里已经住了200多人,原来的书院地方不够用了。所以,大家就在旁边小河边的收割后的稻田上,用竹子搭起了好几间简单的临时房子来安置伤病员。
这种凑合着用的办法,显示了红军在非常艰苦环境下想出的好办法。
在井冈山那时候,红军的身体锻炼和打仗教学很有特点,非常适合山里的地形和打游击战的要求。
毛泽东心里明白,要想在这重重山岭里跟敌人斗智斗勇,非得训练出一支身体棒、打仗厉害、思想又坚定的队伍不可。
在他的亲自指挥下,红军开始有计划地进行训练和学习。
在井冈山那会儿,红军锻炼身体主要就是靠跑步、攀山和练力气。
在对手强大而我们力量较弱时,打游击就得跑得快,所以跑步练习特别关键。
体力充沛的话,换阵地时就容易抢到先机,长途奔袭也能坚持到底。
红军常常在清晨或黄昏时分出去跑步锻炼,顺着山上的小路一口气跑上好几里地。
时间一长,战士们的体能和奔跑速度都明显变好了,这为之后他们多次顺利突围和远距离快速攻击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爬山锻炼是井冈山红军训练中很有特色的一环。
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最早的游击战想法就是“既要懂得绕圈子,又要会打胜仗”。
在井冈山这种地势下,战士们得灵巧地运用爬山本领,跟敌人巧妙周旋。
毛主席特别看重爬山锻炼,常爱带着几个战士一起比拼爬山速度。
【结语:】
经过这些锻炼和学习,红军打造出了一支政治信念强、军事技能精的革命团队,给中国革命事业的进步打下了牢固根基。
井冈山那点点小火苗,最后肯定会烧成大火,这全靠毛泽东找到了对的革命法子,还因为他带出了一支能跟着这法子走的革命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