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印巴边境冲突的硝烟里,印度空军的阵风战斗机驾驶舱警报声大作。
法式"频谱"电子战系统屏幕上,数架巴方歼-10CE正以压制性电磁攻势突破防线。 就在同一空域,一架苏-30MKI上的俄罗斯L-265M电子吊舱全程静默,这个曾被印军寄予厚望的"希比内"同代产品,在实战中形同虚设。
翻看解放军近年装备清单:2014年签订的24架苏-35战斗机和6套S-400防空导弹系统,竟成了俄制整装武器的最后晚餐。
2023年珠海航展上,俄国防出口公司代表向中国军方推销苏-57时,得到的回复是礼貌但坚决的"现役装备已满足需求"。
2017年苏-35交付后,解放军在戈壁基地的实弹测试中愕然发现,被俄方吹嘘为"四代机杀手"的"希比内"电子战系统,面对歼-10C的有源相控阵雷达竟毫无招架之力。
让技术人员震惊的是,通过特殊渠道确认俄方交付的是最新版本。 "同期的S-400在东南沿海防空演练中,被红旗-9B锁定时间比预期快40%以上。 "参与测试的雷达操作员向国内期刊透露。
2024年俄国防部内部报告显示:中俄军贸规模较2015年峰值缩水92%。 而在新德里,事情正转向另一个方向。
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发布的数据很刺眼:印度在2019-2023年间仍有45%武器来自俄罗斯,但法国供应商份额从9%暴涨至25%,美国则达到13%。
面对客户流失,普京在去年军工会议上拍着桌子定调:"必须用俄式武器塞满新德里的仓库! "印度国防采购局长阿贾伊·库马尔桌上的报价单堪称军火超市:42架苏-57战斗机直降到每架8000万美元(比最初报价低35%);T-14"阿玛塔"坦克开放本地化生产;甚至提供R-37M导弹技术共享——这款在乌克兰战场击落百公里外战机的利器,正被印军视为对抗巴基斯坦霹雳-15的唯一希望。
乌拉尔车辆制造厂的工程师正在打包T-14坦克图纸送往钦奈。 俄方接受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的要求,承诺在2027年前实现70%部件本地化生产。
这对被"阿琼"坦克折磨30年的印度陆军犹如天降福音:该国产坦克每辆成本超800万美元(超过俄制坦克2倍),装甲厚度却不足俄制T-90的80%。
在班加罗尔航空展的闭门会议中,俄联合飞机公司亮出"苏霍伊全家桶":50架苏-35S搭配42架苏-57E。
特别标注允许整合以色列ELM-2060雷达或法国"频谱"电子战系统。 这种"俄制机体+西方航电"的混搭模式,正是印度斯坦航空为苏-30MKI升级的方案。
孟买海军基地刚接收的11356型护卫舰"塔马尔"号,甲板上印着"完全自主建造"的标语。
当印度工程师拆开声纳舱,控制模块上俄文标签清晰可见。 俄罗斯国防出口代表私下提醒印方:"布拉莫斯导弹的NPO土星发动机核心参数还在我们数据库里。 "
俄乌战场变成俄制武器展销会。 俄军高调宣布"苏-57隐身战机参与7次空战全胜",却隐藏该机型多次遭乌军老式S-200逼退的记录。
印度国防部去年冬季测试时发现,即便搭载法国雷达的苏-35,发动机可靠性也比阵风低38%。 而莫斯科给新德里开的解决方案简单粗暴:"多买20套备用发动机。 "
在军工流水线的赌局里,印度试图玩两头通吃。 阿联酋《海湾新闻》曝光过一组卫星照片:印军某基地同时停放T-14原型车和美制M1A2坦克,国防部官员解释"测试对比装甲参数"。
俄罗斯技术集团却紧急叫停T-14动力包交付,要求印方签订"非北约技术保护条款"。
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的施工现场,每天300吨钢材从中国满洲里口岸运出。 2024年中俄能源贸易额突破2500亿美元,是军贸巅峰期的20倍。
而在边境军演场上,解放军空军最后的苏-27SK机队被拍到机翼出现裂纹。 军方内部通告明确:到2028年前,现役132架俄制战机将全部退役。
北京西郊的某装备研究所内,工程师在红旗-19防空系统演习报告中标注关键数据:对高超音速靶弹拦截率91%。
这份报告被特意摆放在研究所入口展柜,展柜下层还留存着S-400原版操作手册,纸张边缘已经微微卷起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