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24年,中国嫦娥六号携带着1935.3克的月球泥土,顺利从月球归来,还向全世界发出了月壤研究的邀约,可偏偏美国这次没被算上受邀名单。
差不多同时,在美国的某个论坛上,有一条帖子一时引起了不少讨论:如果中国不允许美国加入天宫空间站的话,美国是不是有资格把它击落?
这条充满傲慢与威胁的言论,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全球航天格局几十年来的剧烈反转:
曾经将中国拒之门外的美国,现在在太空这块地盘上不占优势,反而陷入被动局面,还用一些激烈的话语来遮掩自己的窘境。
回到1998年,国际空间站开始正式建设,那会儿美国和俄罗斯可是掌控着整个局面,几乎是唯一的主导力量。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虽然还拥有一大批一流的航天专家,但因为资金不给力,空间站的工程基本上就搁置了。
美国对这些人才流向其他国家颇为担心,还希望能分担一些建设的开销,所以就主动提出合作。
要说呢,国际空间站的建造花费可是远远超过1000亿美元,而每年运行维护的开销也得超过900亿美元,光靠美国自己根本担不了这个重担。
所以,日本、加拿大、巴西这些没有自主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被加入进来,既能分担资金,又不会威胁到美国在航天领域的领先地位。
那会儿的中国航天刚开始起步,虽然整体实力还比不上美俄,但发展速度快得让外面的人都刮目相看。
中国首次提出加入国际空间站的请求时,遭到美国的拒绝,理由竟然是“技术不过关”。
等到中国在载人航天方面取得新突破,重新提出加入请求时,美国又以“怕影响自身优势”为由拒绝了。
那会儿,美国在航天领域几乎是无人能及,即使是俄罗斯也难以匹敌。而中国这匹“黑马”突然冒出来,让他们感觉到一丝危机。
让中国航天推进变得更加困难的,还得算是2011年颁布的“沃尔夫条款”这玩意儿。
早在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让当时的NASA局长博尔登来访中国,博尔登实地跑去了解了一下中国的卫星发射基地和航天技术研究院,之后就坚定地觉得中国是个挺合适的合作伙伴,还提交了一份合作建议报告。
可是,这份报告惹恼了美国政客沃尔夫,他不仅推动当年减缩NASA的预算,还在第二年主导制定了“沃尔夫条款”,明确规定中美航天局的人员不能有任何接触,甚至不允许NASA接待中国官方来访。
这条款表面上像是“安全限制”,实际上呢,实际上是美国为挡住中国航天崛起设立的一道障碍。
面对这些封堵,中国没有倒退。
早在1992年,中国就制定了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这一战略被纳入“921工程”:
最开始,发射了载人飞船;接下来,建立了空间实验室;最后,建设了载人空间站。
1999年,神舟一号没有人的飞船顺利升空,为以后载人航天的路子奠定了基础。
2003年,神舟五号携杨利伟进入太空,我国也就此成为世界第三个能自主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国家。
就在那一刻,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一边推动载人航天的发展,中国的探月工程也在稳步推进。
2007年,嫦娥一号顺利完成绕月任务,开启了中国第一次与月球的近距离接触。
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在月球表面实现软着陆,还放出了玉兔号月球车,完成了对月球表面的实地考察。
到2024年,嫦娥六号更是搞定月球轨道上的交会对接技术,真厉害。
为了弄明白这技术,科研人员在地面折腾了几百次模拟演练,终于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完成了精准的“太空之吻”,顺利把月壤带回地球。
这些探月的收获,不光是技术上的积累,还增强了中国自主打造空间站的信心。
到2021年4月,天宫空间站的天和核心舱顺利发射啦,这个大约20米长的“太空核心”,不仅是空间站的指挥中枢,也是航天员的住处。
到2021年7月,问天实验舱成功升空,这个“实验室”不仅带来了诸多科学仪器,还能作为应急避难所,成了天和核心舱不可或缺的补充部分。
2022年10月,梦天实验舱随之升空,主要用来储存货物,还进行空间科学方面的实验,搭载的实验柜涵盖材料科学、流体物理等多个领域。
三个舱体连接起来,组成了一个重达66吨的“T”字形结构,计划在轨运行的寿命不少于10年。
再配备负责物资运输和推进剂补给的货运飞船,整个中国天宫空间站的运行体系也就算基本搭建完善了。
就在中国天宫空间站运行得挺稳的时候,美国带头的国际空间站看起来明显有点落伍了。
自从1998年第一块模块发射之后,国际空间站已经在轨上飞了二十多年,结构逐渐老旧。空气漏气、太阳能电池板出问题这些状况时有发生,不少时候都得紧急修修补补。
虽然NASA打算在2028到2030年把它退役,不过俄罗斯根据设备老化的情况估摸着,也许到了2027年,它就不能继续运转了。
更让人头疼的是,当前美国根本没法迅速建新空间站,眼下的国际空间站还能正常运转,还得靠俄罗斯的帮衬。
就算俄乌冲突让美俄关系变得紧绷,美国也不敢把俄罗斯踢出空间站,因为许多重要设备的维修还得靠俄罗斯的技术。
之前有两名美国宇航员被困在太空里,还是得靠俄罗斯的补给,才得以摆脱困境。
国际空间站的合作方式慢慢露出了些问题。
它主要由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以及欧洲航天局成员国组成,发展中国家几乎没有什么插手的余地,合作的圈子挺封闭的。
更关键的是,美国经常把航天合作和政治扯上关系,把空间站变成施展外交政策的手段,这样一来,这就偏离了航天合作应有的科学本质。
相反,中国的天宫空间站自成立伊始,就一直坚持开放合作的原则。
2020年,中国对外公布招募空间站合作伙伴,收到了27个国家的申请,最后批准了18个国家加入,而美国因为“沃尔夫条款”的限制,没能通过。
不是说中国不愿意合作,而是在美国自己设下的规矩,把合作的门给挡住了。
此后,中国与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展开深度合作,比如:
向拉美地区分享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数据,帮忙发展中国家获取航天技术援助;
跟巴基斯坦达成载人航天合作协议,打算一年内挑选并培养两名航天员,其中一个会加入中国的载人飞行任务,未来天宫空间站也将迎来第一位外国航天员。
这份合作,推动中国航天变成了国际合作的全新平台。
正是这种格局的转变,让一些美国网友冒出“击落中国空间站”的极端说法。
不过,这一说法刚一出来,就被不少人反驳得体无完肤。
美国的网友反问道:“当初美国不允许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的时候,为什么中国不就把国际空间站击下来呢?”
新加坡的网友直接说道:“沃尔夫条款是美国自己设定的,现如今被拒也是咎由自取。”
从法律角度来说,1967年的《外层空间条约》里明确写着,太空是全人类共有的,禁止在太空搞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部署。
虽然没有直接提到“禁止击落空间站”,但攻击空间站显然违背了这个条约的精神。而且,天宫空间站作为中国的“太空领土”,一旦受到攻击,中国肯定会坚决反击。
从实际情况来看,美国其实也不太敢贸然出手。
现如今的中国已经拥有了相当强的综合力量,击落空间站就像是在宣战一样,美方要面对全面战争带来的严重后果。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对他们自己可没有啥好处。
更别说,美国现在的航天水平,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强了,连“击落”这事儿的技术都不一定能搞定了,所谓的“有权击落”不过是发发牢骚罢了。
其实啊,美国并不是不愿意跟中国合作,主要是他们陷在一种“想合作又不太敢放低姿态”的矛盾里头。
等国际空间站退役以后,美國在太空裡可就真得“沒站用”了,這可是一大麻煩,現在哪也沒得倚靠,急需靠中國的天宮空間站來填補這個空缺。
它既不愿承认自己能力有限,也不打算取消“沃尔夫条款”,反倒试图通过散布“中国自私”的舆论,逼迫中国无条件地开放合作。
中国一直表态很清楚:搞航天合作,要讲究平等互利。要美国想加入,得先摒弃傲气,取消那些不合理的限制条款。
中国航天从被拒之门外,到靠自己努力实现突破,再到建设空间站,推动全球合作,每往前迈出的一步都踏实稳健。
美国从曾经的航天领导者变成现在的被动局面,主要是因为那些排他性的政策,加上那份不服输的骄傲心态。
未来太空探索的路还挺漫长的,只有放下那种你输我赢的心态,以开放合作的姿态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让全人类的太空梦想变成现实。#夏日旅行攻略#
#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