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在中国金融历史上,有一家外资银行活跃了超过150年,被誉为“金融吸血鬼”也曾一度风光无限。这家银行就是汇丰。曾经靠中国百姓存款发家,如今却因孟晚舟事件卷入了中美博弈的风暴中心。为什么一家老资格外资银行,会从中国的朋友变成了“背后插刀”的对手?汇丰到底做了什么,让它名声扫地?真相,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一边是百年老字号、“洋银行”的招牌,一边是中国民族利益和华为这样的高新企业。在孟晚舟事件爆发的时候,汇丰银行被推到风口浪尖。有人说汇丰只是个中立的金融平台,不该被牵扯进国际政治;另一头却有声音直指汇丰“吃里扒外”,出卖中国利益,主动配合美国调查华为,为美方递刀子。一时间,坊间议论炸开了锅——汇丰到底是被动卷入,还是明知故犯?新闻报道说汇丰主动向美方递上了关键的内部资料,但细节始终扑朔迷离。到底谁才是推手?谜底始终没完全揭开,让人揪心。
让我们捋一捋汇丰银行的前世今生。当年,普通英国船员托马斯·苏石兰一头闯进机会之城香港,凭着胆子和点子,最后成了汇丰的掌门人。那会儿中国正处在动荡年代,外资银行趁着机会大量吸收百姓存款,却把钱高息贷给清政府,自己成了最大的债主。老百姓一提汇丰就是“外来和尚会念经”,用中国的钱赚中国的钱。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汇丰业务被迫缩回香港,但总算还是活下来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汇丰又回来了,把触角伸进中国各个行业。普通人家里要炒股、要贷款、要换外币,都要跟这家银行打交道,表面上看风风光光,但中间的“利益算盘”可是不少。
表面上这些年汇丰在中国的业务安安稳稳,还搞各种公益项目,打出合作共赢的旗号。不过细究起来不少人发现,汇丰似乎总是小心翼翼地玩着两面派游戏。中国企业越来越强大,汇丰却逐渐把资源往西方市场倾斜。有人说,商业归商业,国际银行嘛本来就要“两头讨好”;但也有人气得直摇头:完了,汇丰这波投机还是把老客户坑了。社交平台上有不少中国客户说曾经把钱存进汇丰,如今却感觉“心凉凉”,换成国内银行,还踏实点。
故事却远未结束。就在大家还误以为事情能平息的时候,孟晚舟事件大翻盘——新爆料显示,汇丰银行曾主动参与美方调查,不仅提供重要资料,还和美国司法部门有多次私下交流。这下,网友纷纷怒道:汇丰根本不是被动受害,而是亲自上阵“递刀子”,专挑中国下手!原来,多年前汇丰就在管控风险的名义下,对华为相关账户进行限制,甚至私下向美国通报可疑交易。难怪华为和孟晚舟成了众矢之的,汇丰这步棋早就埋下祸根,可不是“无辜”。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关键时刻看队友,汇丰银行原来是“卧底”!
风波炸开后,表面上汇丰在中国生意照做不误,还公开表示自己“严格中立、公正无私”。可背地里,老客户越来越不放心了,企业和个人账户要转走的转走,不敢再单押汇丰保险。更闹心的是,银行业国际合作也受到牵连,连带着中国很多外企在国外开户、融资变难了。最要命的是,各方立场越来越僵,中国市场要求汇丰给说法,汇丰一头雾水装无辜,西方媒体反批中国“小题大做”。你来我往,场面一度陷入僵局,谁也不肯让步。和解?看似遥遥无期。
汇丰这波“操作”到底是高明还是蠢?表面上人家会左右逢源,两头都想讨好,结果呢?吃着中餐盯着西餐,还想抄别人的锅。有人说国际大银行本就该见风使舵,跟对老板就是胜利;可真论起信用来,这样的“变脸专家”谁还敢把家底交给?孟晚舟事件好歹让大家看清楚:一口锅里盛两种汤,多少喝出点腥味。表面功夫做得再漂亮,弯子拐得再圆滑,最后还是被人看穿底裤了。夸一句汇丰“聪明过头”,其实就是把老客户的信任给丢了,还觉得自己无懈可击,真是哭笑不得。
汇丰这回到底是历史包袱太重,还是脑子进水?有人觉得国际银行就该“认钱不认人”,哪里市场大就去哪儿混;可也有人气不过:中国客户的钱不是钱吗?信用破了,谁还敢信所谓外资的“中立”?你怎么看——是市场规则大于一切,还是民族利益最该放在前头?或者说,咱以后要不要扔掉外企情结,专心支持本土金融?留言区欢迎开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