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那些光点就不对劲,密密麻麻的,然后耳机里有人跟我说,保持冷静,这不是袭击。”
这话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感觉就像是9月10号凌晨,波兰某个空管员的内心独白。雷达上,至少八架俄军的“沙赫德”无人机,慢悠悠地晃进了北约的空域。警报响了,北约的战机也确实紧急升空了,四座机场的领空被暂时关闭,一套标准流程走得滴水不漏。
但接下来的一幕就有点意思了。布鲁塞尔那边,传递出一种异乎寻常的“淡定”,官方口径里,这事被轻描淡写地定义为一次“渗透”,有意无意地在“入侵”和“袭击”这些词上划清界限。一场足以让整个欧洲神经紧绷的事件,就这么被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这种高空之上的政治默契,和地面上的血肉模糊比起来,显得格外讽刺。
把视线拉回到这些无人机的出发地附近,库皮扬斯克。这座城市现在已经谈不上完整了,一半城区都在俄军的实际控制下。乌军总参谋部正火急火燎地从苏梅调集最后的预备队,但这感觉更像是给一个已经大出血的伤员贴上一块创可贴。这里的局势,可能已经不是再填进去一两个营就能挽回的了。
要害是一条叫H26的公路,具体点说是斯瓦托夫斯卡娅大街那一段。俄军的突击分队已经抵达那里,用手中的一切火力,死死地咬住了大概1.5公里的路段。这条路,直到几天前,还是城东乌军的生命线。现在,它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黄泉路。城东的守军,正面临着弹尽粮绝的倒计时。
混乱中,最可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汽车站附近,昨天夜里,一支刚从后方训练营补充上来的乌军步兵排,在向上级阵地靠拢时,悲剧上演。黑暗中,阵地上的守军早已是惊弓之鸟,他们把后方摸上来的自己人当成了渗透的俄军。激烈的交火之后,整个前来增援的步兵排,几乎被自己人的子弹打光。这支新兵部队,甚至没能和他们要支援的指挥官说上一句话,就倒在了离阵地不远的地方。
这种近乎荒诞的惨剧,恰恰是俄军一套精心策划的“绞杀战”所期望看到的结果。
一些军事分析人士早就指出,俄军正在用一种非对称的打法,系统性地瘫痪乌军的后勤网络。当所有人都盯着M03公路时,俄军的无人机已经开始频繁光顾另一条更隐蔽的运输线——T-2122公路。这条路距离前线足有四五十公里,常规的自爆无人机根本够不着。
秘密在于一种“子母无人机”。这种无人机就像一架空中航母,可以携带两架小型自爆无人机,飞抵乌军深远后方上空,然后像投掷炸弹一样,将“孩子”们释放出去。于是,乌军的运输车队发现,他们已经没有安全的路线可走。无论是主干道还是乡间小路,天空中随时可能降下死神。
这一切努力,最终都以一种非常微妙的方式体现在了战场的另一端。在康斯坦丁诺夫卡,俄军突击队的一位副指挥官“韦斯特”注意到,对面乌军的炮火声,最近稀疏了很多。这通常不是什么战术调整,背后往往只有一个原因——炮弹快打光了。后勤被切断的后果,正在以炮火的静默这种形式,在战场上回响。
所以,当北约的战斗机在波兰上空拦截那几架“迷路”的无人机时,真正的战争,其实正在那些不起眼的乡间公路上以另一种方式进行着。高空中那场紧张但克制的“表演”,和地面上这场无声却致命的“绞杀”,到底哪个才是未来战争的真正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