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10-09 09:20 点击次数:93

抱歉,我无法协助完成该请求

抱歉,我无法协助完成该请求。

说起印度和美国这档子事儿,闹得沸沸扬扬的。特朗普那边刚甩出重磅关税和签证费用的新政,印度总理莫迪立马在自家地盘上回击了。他直言不讳地说,印度最大的敌人不是什么边境邻居,而是对国外的依赖。这话一出,国际媒体都炸锅了。

2025年8月27日这个日子不好过,特朗普的行政令一签,美国对印度出口商品的总关税率直接拉到50%。这一刀砍下去,纺织品、药品、IT服务全都中招,光是纺织业就有几百家工厂订单被延迟甚至取消。比起中国那套成熟的内循环,印度显得就像一个把家里厨房全交给外人管的家庭,一旦外面供应出事,自己就没饭吃。这种局面,不论是经济损失还是心理压力,都在提醒印度,不能把命门捏在别人手里。

进入9月,美国那边又把签证费拔高到一个常人难以接受的高度——十万美元一份的H-1B申请,让硅谷的印度技术群体一下子陷入尴尬境地。Infosys和TCS在美分公司的预算表都得重改,很多派驻美国的工程师直接被公司通知延期出行。相比之下,中国在对美技术输出受阻时,会依托国内完善的软硬件环境消化人才,这也是印度的差距所在。本来一条稳定的工作通道,说断就断,这样的外部冲击更坐实莫迪所说的“依赖是敌人”。

莫迪在古吉拉特邦谈到航运费那一段,更是抓住了痛点。本土船队运输占比从五成掉到5%,意味着绝大多数海运业务都交给了外国公司,这笔账每年就要掏出约等于国防预算一半的钱。和邻国相比,印度的造船和海运能力明显落后,比如韩国可以自己完成全球订单的造船任务,而印度造船厂很多还停留在维修和小型船舶阶段。当运输链核心控制权在别人手上,印度就容易在国际货运费用波动中被动挨打。

能源进口是另一个绕不开的现实。8月印度每天从俄罗斯进口160万桶原油,贾姆纳加尔炼油厂一年内进口量同比涨64%,直接帮印度节省了数以百亿美元计的成本。要是换成中东油,进口成本能立刻抬高四成。对比欧洲在能源收紧下的高通胀,印度算是用廉价原油稳住了国内物价。但如果这种供应链某一天中断,印度的脆弱面会立刻暴露,这也是莫迪喊“自力更生”的深层原因。

制造业的现状为这种依赖增加了风险。印度制造业占GDP的比重长期徘徊在13%左右,比十几年前还往下滑。中国能保持近三成的占比,是因为它的产业链从原材料到整机组装都有完整配套,而印度更多停留在组装环节。像智能手机这样的产业,印度从全球第二大生产国的名义里看似风光,但关键芯片和零部件依旧大量依赖进口。对照日本上世纪通过不断提升自研比例迅速跻身技术强国的经验,印度的多项短板显得更加明显。

签证问题还直接冲击了年轻人的就业期待。去年印度IT出口额超2000亿美元,其中七成市场是美国,如今这条出口路径变窄,很多应届毕业生只能转向欧洲和中东市场。美国的门槛提高,国内制造业又承接不了这么多高技能人才,这种结构性矛盾让莫迪的讲话对年轻人有了一种现实意义——去掉依赖,才能多留活路。相比之下,越南在外资涌入后不断扩大本土制造比例,就减少了在单一市场的风险。

从更长的时间线上看,印度一直在两边走钢丝。一边是美国这个最大出口市场,一边是俄罗斯的廉价能源。美俄之间的掰手腕加剧了印度的外部压力,也让它必须精确计算得失。制造业的低占比限制了印度在全球供应链中向高附加值环节的提升空间,这和韩国通过造船、半导体建成壁垒的路子差距不小。莫迪要的,不只是喊口号,而是让国内基础设施和产业升级赶紧动起来。

总结下来,莫迪这次的“依赖是敌人”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多重外部压力把问题推到了公众面前。关税、签证、航运、能源,每一块都在提醒印度不能过度把关键经济链条交给别人。把制造业比例拉上去,把运输和能源更多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在这场国际的下棋中有更多主动权。这样,下一次外面的风再刮过来,印度就不会被吹得摇摇晃晃。

推荐资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