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4日,乌克兰的独立日很快就要到了。基辅街头却没什么节日的轻松劲儿,空气里满是紧张。这场打了三年多的俄乌冲突,到现在双方都没看到明确的胜败,接下来会往哪走,谁也说不准。
俄罗斯一开始的算盘可不是现在这样。冲突刚爆发时,他们大概没料到会拖这么久。如今克里姆林宫换了思路,就算没法达成最初让基辅政权更迭的目标,也不会认栽。
他们把冲突变成了一场消耗战,想先把乌克兰和西方的资源耗得差不多了,再对付自己这边的压力。
老实讲,这种以时间为核心的思路,其实是在赌耐心。莫斯科觉得自己有人力和经济的调整空间能撑下去。可他们初始目标没达成是明摆着的,乌克兰的国家框架、军事体系就算受了压,也没垮,民族认同反而更凝聚了。
可这消耗战的算盘,不是那么容易打响的,俄罗斯自己也被一堆麻烦缠着呢。人手和装备上,现在这强度撑到明年或许不用再征兵,但兵力不够的问题慢慢会显出来。真要再大规模动员,国内怕是不答应。
经济上的压力更直接。民众能感觉到日子不好过,经济增速慢了,东西贵了,利率也涨了。之前普京政府还想在军事需求和老百姓消费之间找平衡,现在这平衡越来越难维持。明年说不定就得在保军事还是稳民生之间做难抉择。
民意也在变。想通过谈判解决的人多了,支持只靠军事手段的人少了。要是克里姆林宫非得在军事升级和政治稳定之间选一个,能选的空间其实不大。托尼・布莱尔研究所之前分析过,要是冲突接着打,俄罗斯花在军事人员上的钱,可能会超过教育和医疗的预算总和,这么花钱,能撑多久真不好说。
俄罗斯这边有难处,乌克兰要扛住也得靠外面的支持。西方要是能针对俄罗斯这种“耗着”的战略,给乌克兰足够规模、能长期兑现的援助,说不定能把局面转过来。
现在欧洲对乌克兰的援助节奏是快了些,可速度和规模还没到能改变战场的地步。乌克兰缺的不只是F-16战机这种受关注的装备,更需要能机动进攻的步兵战车、坦克,稳定供应的炮弹,还有无人机、工程设备这些,后勤体系也得跟上。
说实话,西方的援助就像给车加油,加得及时够量,车才能往前跑。要是北约能在美国支持下,给个一年到一年半的稳定援助方案,克里姆林宫说不定就得重新掂量自己的战略了,这或许就是打破僵局的关键。
本来想单说双方的应对,后来发现和平谈判这事儿也绕不开。虽说现在对话停了,但可能性也没完全没了,就是双方在前提上谈不拢。乌克兰想先停火再谈,莫斯科暂时不认可。
国际社会其实都觉得,最终还是得靠对话解决。各方要是能客观公正地推一把,让双方回到谈判桌前,用和平方式化解分歧才是根本。
搞不清西方会不会真的调整策略,要是还按短期思路来,怕是要被俄罗斯牵着走。对乌克兰来说,能不能在谈判里有底气,能不能在明年的局势里占优,关键还是得有足够的实力掌握自己的命运。
近期华盛顿峰会上,欧洲倒是表现得挺团结,说要在乌克兰能接受的条件下促和平。要是能把这话变成实际行动,或许就能有个明确的战略方向。
1991年乌克兰实现独立,2022年他们在捍卫独立,到了2025年,就得靠持续的支持来巩固成果。独立日本该是庆祝的日子,现在却成了对这场冲突的又一次考验。
如此看来,俄罗斯的消耗战有它的难处,乌克兰的应对缺不了援助,说到底,不管现在双方怎么耗,最终坐下来谈才是正经出路。国际社会能做的,就是多劝劝,多推动,让和平早点来。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