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08-04 14:44 点击次数:182

东吴真的是江东鼠辈?为何司马灭蜀后实力大涨,仍旧支撑二十年

在广大三国迷的心目中,东吴的形象应该说好不到哪里去。

这倒不纯粹是因为实力问题,毕竟如果论国力,蜀汉才是三国中最弱的那一波。关键在于东吴从孙权上位开始,一直到灭亡的几十年时间,都充斥着一股浓浓的投机主义,哪里有好处就往哪里钻,属于非常典型的“干大事惜身,见小利忘命。”

因此哪怕是有周瑜、鲁肃这样的顶尖人才在,东吴也免不了被嘲讽一句“江东鼠辈”。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至少在三国末期,司马昭消灭蜀汉后,取代曹魏的晋武帝司马炎作为开国皇帝,也没能第一时间南下,统一全国。

如果真的是“江东鼠辈”,东吴又为何能够在面对国力成碾压优势的西晋时,依然在江东存续了近20年呢?

成败皆世家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曾经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东吴有一个著名的方士叫赵达,这个人的占卜技术,据说是鬼神莫测,就没有算不中的。

有一次在曹丕攻打东吴退兵后,孙权专门找到了这个赵达,让他帮助自己推测一下东吴的国运,赵达算了算,给了孙权一个答案:在他死后,东吴能继续存在58年。

“权令赵达算之,曰:‘曹丕走矣,虽然,吴衰庚子岁。’权曰:‘几何?’达屈指而计之,曰:‘五十八年。’”——《三国志》

听了这个答复,孙权的表现是什么呢?居然是非常高兴,并且还说了一句:那都是儿孙的事情,我不担心了。

“权曰:‘今日之忧,不暇及远,此子孙事也。’” ——《三国志》

正常人看了这个故事后,难免会觉得孙权没出息:作为一国之君,在听到别人对自己的国运预测居然连100年都不到时,第一反应并不是惶恐焦虑,而是显得有些高兴。

难道孙权真就是三国君主中的大混子吗?

事实当然没有这么简单,孙权这个人,你可以说他在军事方面没有什么本事。但在政治,尤其是权谋方面,可能曹操和刘备两个人加起来都不如他。

实际上从孙权一开始即位时,他就搞明白了一点,那就是东吴根本没有争霸天下的资格,这点跟蜀汉和曹魏完全相反。

曹魏有汉献帝这个大义名分,可以逼迫汉献帝给自己让位,实现魏晋禅代,从法理上获得承认。蜀汉就更不必说,刘备原本就是汉献帝认可的皇室宗亲,跟几百年前的光武帝刘秀一样,拥有天然继承大汉的资格。

然而东吴有什么呢?既无法顺利转移法统,又无法顺利承接法统,所以东吴如果打出争夺天下的旗号,甚至吸引不到广大士族来效忠自己。

基于这点,孙权对东吴的要求就很简单了,那就是“能活多久活多久”,反正统一不了天下,那还不如干脆就这么维持现状。这不仅不是什么“苟且偷安”,反倒是在审时度势后,对天下形势作出的最准确判断。

可要在江东地区维持政权,仅凭孙家自己是绝对不可能的。毕竟孙权的老爹孙坚出身就不高,虽然说自己是孙子的后裔,但查无实据。而江东本土经过了东汉200年,已经有了规模庞大的本地世家大族集团。他们以朱,张,顾,陆四姓为代表,很难接受家世和身份比自己低的孙家成为自己的君主。

面对这些人,孙策的应对办法就是大肆杀戮,虽然短时间内遏制住了世家大族的反叛势头,但这个方式最后也导致了孙策自己死于非命。所以继承孙策位置的孙权,在吸取了孙策强硬手段的教训后,转而开始跟世家大族联合,向他们分享自己手中的权力,共同治理江东。

这种治国方式的坏处显而易见,那就是东吴基本失去了进取中原的可能性,立足于江东本土的世家大族,对于中原没有什么野心,也不可能发自内心支持孙权的北伐。

所以虽然孙权每次进攻合肥,战绩总是惨不忍睹,但其中除了他的军事能力有问题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在于他得不到足够的支持。世家大族不可能给孙权他想要的兵力和后勤补给,甚至于东吴的军队都是由世家大族的部曲拼凑而来,更不可能发自内心效忠孙权了。

但如果把战场掉转过来,魏国想要进攻东吴,这群世家大族反而会成为最踊跃奋战的那批人,因为东吴在孙权的政策下,已经跟世家大族的利益高度捆绑了。

如果让曹魏击败了孙吴,他们就要面临北方来的竞争,自己的土地也会被瓜分,所以我们去看整个三国时代,但凡是东吴保卫本土的作战,打得一般都非常精彩。比如最代表性的赤壁之战,还有后来数次濡须口之战,甚至到了后三国还有东兴之战这种东吴暴打曹魏进攻的典型胜仗。

“成也世家,败也世家”,这话用在东吴政权身上,一点问题都没有。

灭蜀后司马家的内部问题

而且西晋无法迅速统一全国,除了东吴本土力量向心力太强,不少人愿意保家卫国以外,还有自己的原因。

要知道,司马昭之所以选择进攻蜀汉,归根到底是在于司马昭之前策划了当街杀死曹魏君主高贵乡公曹髦的事件。而这件事几乎是把司马家的威望打入了谷底,使得司马家根本不可能通过正常手段获得曹魏禅让的合法性,所以只能通过军功来稳固自身的地位。

哪怕是这样,在灭了蜀汉后,两员大将钟会和邓艾也因为内部斗争死于非命,所以说看上去司马昭灭蜀是洗涤了司马氏的污点,但本质上整个曹魏朝廷的内部斗争,根本没有得到任何缓解,反而越发严重了。

尤其是在司马昭死后,矛盾更是扩大化,围绕着司马昭继承人的问题,整个朝廷上下分为了两派,一派支持长子司马炎,另一派则支持次子司马攸。

因为司马攸虽然是次子,但是早年间曾经被过继给了司马昭的哥哥司马师,而司马昭自己也曾经说过,自己的天下都是来自于哥哥的馈赠,所以他也一度考虑过要不要改立司马攸为继承人。

这点甚至在司马炎正式上台并且改朝换代后还被人不断提起,例如当时朝廷中的重臣张华,就多次上书建议司马炎厚待司马攸,并且给予司马攸更高的地位和权力。

对司马炎来说,这就等于给自己上眼药,而且也更加深了他对于朝廷中世家大族和重臣的疑虑,但是司马炎自己却毫无办法,因为司马家能够篡位成功,根本少不了世家大族的支持,甚至于他自己这个皇位都有点类似于推举出来的,作为开国皇帝,司马炎无论是权力还是威望,都非常有限。

所以这时候司马炎自己是没有本事发动一场战争,去扫平吴国的,从上到下所有的大臣都不支持司马炎这么做,他自己更没有独断专行的能力。

反而在这个时间节点,吴国皇帝孙皓能够掌握的权力还大于司马炎,孙皓原本就是孙权第二任太子孙和的嫡长子,也是孙权名正言顺的嫡孙,他继承权力的合法性,要远远高于司马炎。

而且孙皓虽然在后世史书以“暴君”的形象知名,但能力上他并没有问题,一眼就看出了此时西晋政权内部的各种矛盾,于是他便任命了自己手下的名将陆抗,整日整军经武,打算趁火打劫,夺走西晋在荆州的地盘。

到了公元272年的时候,当时吴国境内的西陵,这里的守将步阐因为怀疑孙皓要杀了自己,所以干脆用一整座西陵城向西晋投降,得知这个消息后,西晋喜出望外,立刻派人前往接收西陵城,可没想到陆抗早已经识破了晋军的意图,抢先一步设下埋伏,连夜将支援西陵城的晋军打得大败,最后又成功抓获了步阐,将其夷灭三族。

这场战役就是后三国历史上最后一场有名的战役:西陵之战。可以说打完这场仗后,东吴原本有些衰败甚至于逐渐丧失信心的国运,忽然就得到了一波有力的增长。而与之相反,西晋政权对于东吴更加忌惮,甚至还被陆抗打出了“恐吴症”,满朝上下,再也没有人支持快速灭吴的想法,而是一心一意地发展内政去了。

东吴最后的顶梁柱

其实越随着时间推移,东吴这边的筹码和机会就越来越少了,不管是世家大族对东吴的向心力,还是司马家拖后腿的内部矛盾,这些希望始终还是寄托在外人身上,不能是东吴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而东吴真正称得上核心竞争力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名将陆抗。

刚才我们提到过陆抗,就是他指挥吴军在西陵之战中战胜了晋军,而陆抗本人的出身更加不是泛泛之辈,他是名将陆逊的亲生儿子,早在陆逊还在世的时候,就曾经评价说陆抗可以继承自己的事业。

后来的陆抗果然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能力,不管是面对东吴内部的山越人,还是应对晋军的大举进攻,陆抗都显得游刃有余,从容不迫。这也让陆抗成为了西晋武将最不想面对的人物,论指挥能力打不过,可陆抗整天在眼前晃,看着又闹心,一直到羊祜出现,这种情况才真正得到改变。

羊祜是司马师的小舅子,属于是司马家真正的亲信和嫡系,而且他非常善于经营战线,在荆州跟陆抗对峙的时候,他专门禁止晋军袭击吴军的防区,袭扰吴军的百姓,军纪严明到了连东吴的老百姓提起羊祜,都夸赞不止的程度。而且他跟陆抗本人的关系也非常好,好到陆抗生病时,羊祜专门派人来给陆抗送药,陆抗问都不问直接吃下去的程度。

这样一种关系,就让整个东吴开始逐渐对西晋不再抱有强烈的敌视心理,为瓦解东吴的斗志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这种情况在公元274年陆抗去世后变得越发严重,实际上一直到了这个时候,西晋才开始真正占据了对东吴的优势。

即使如此,西晋整个王朝上下,还是对灭吴这件事心有余悸,觉得西陵的失败近在眼前,所以只要司马炎提出伐吴的想法,哪怕是试探的问一句,从上到下的高官也都反对。只有羊祜一个人支持,还主动上书请求伐吴,但天不假年,公元278年羊祜也去世了。这时候距离西晋灭吴重新统一中国,只有两年时间。

终于在两年后,司马炎难得展示出了自己开国皇帝的气魄,命令王濬和杜预兵分两路顺着长江东下,最终才灭亡了东吴。

所以其实纵观三国末期,西晋和东吴的对峙,其实更像是两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持续了将近二十年的战略欺诈。东吴虽然军事实力有限,进攻不足,但是自保能力却堪称整个三国时代第一名,尤其是在联合了本土世家大族以后,更属于能在江东稳如泰山,所以说东吴是“江东鼠辈”,多少有点太过于苛刻了。

而在西晋这边,因为政权内部本身存在的问题,导致了西晋不能集中力量对外进攻,而且还在试探性的西陵之战中被打得大败,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晋政权的统一效率。

更别说东吴在这个时候还是具备名将的,陆抗作为陆逊的儿子,几乎继承了父亲所有的军事能力和战略眼光,堪称是东吴最后的名将,在陆抗守备东吴边境的这段时间内,西晋政权占不到任何便宜,一直到羊祜出现,整个势头才开始好转起来,哪怕如此,最后消灭东吴的过程之中,西晋政权都不抱有什么信心。

实话实说,作为新建立的王朝,如此没有新朝气象,甚至连开国皇帝都显得有点懦弱无能,这在中国历史上也可以说得上独一无二了。后来西晋会遭遇八王之乱以及五胡乱华,祸根或许从这个时候就埋下了。

推荐资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