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刚发布的半年报显示,预计上半年净利润暴跌近40%,燃油车通行量首次出现历史性下滑。与此同时宁德时代却在8月1日交出一份“逆天”成绩单:上半年狂赚305亿,净利润增速33%,碾压营收增速。 这一冷一热的对比揭开了一个残酷真相,电池行业喊了多年的“产能过剩”本质是“资本过剩”的狂欢,而龙头企业的镰刀正精准割向盲目入局者的动脉。
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国内动力电池规划产能高达4800GWh实际需求仅1200GWh左右过剩比例接近4倍。 更触目惊心的是,全行业产能利用率长期低于50%,二线企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仅65%,大量产线沦为“僵尸产能”。
这种过剩并非真实需求不足而是资本催生的畸形扩张。 2023年电池行业新宣布投资项目超40个总投资额达1.4万亿元。 某二线企业高管坦言:“地方政府补贴电价、母公司输血贷款让低效产能死而不僵。 ”例如青山集团为子公司瑞浦兰钧提供80亿贷款使其能以0.3元/Wh的亏本价抢单陷入“越卖越亏”的恶性循环。
车企的“二供策略”进一步加剧泡沫。 为制衡宁德时代小鹏引入中创新航蔚来自研半固态电池。 这种博弈让技术落后的产能因“制衡价值”获得喘息实际装车率惨淡2025年1-3月48家电池企业中前10名吃掉92.3%的市场份额尾部企业装车量近乎归零。
当二线厂商深陷价格战时宁德时代用三项“黑科技”筑起护城河。
研发投入=印钞机:2025年上半年豪掷101亿搞研发超过二至五名对手总和。 专利墙垒到4.9万项仅固态电池研发团队就达3000人。 这种投入直接转化为产品溢价:麒麟电池毛利率比普通电池高5-8个百分点搭载该电池的Model 3续航从556公里飙至706公里。
海外收割高毛利:境外业务毛利率高达29.02%比国内高出6个百分点。 秘诀在于本土化产能布局匈牙利基地(规划100GWh)拿下宝马、奔驰订单;借道FlexGen等美国集成商规避IRA法案限制在美储能市占率冲到25%。 欧洲市场市占率从2021年17%跃升至38%德国工厂已开始盈利。
零碳战略变现:欧盟碳关税即将开征宁德时代的零碳工厂已成“印钞许可证”。 其德国基地获碳中和认证绿电使用比例达74.5%仅9座零碳工厂就年省电费12亿。 宝马、大众为此愿多付3%-5%的“绿色溢价”。
资本狂欢的代价由行业尾部企业买单。
成本转嫁无门:碳酸锂价格从50万/吨暴跌至7万/吨车企强势压价电池售价年降幅超25%。 国轩高科等企业被迫以0.3元/Wh(低于成本线)接单每卖一度电亏损0.1元。
设备残值归零:一条产线投资达1.2亿-2亿元/GWh停产即变废铁。 某河北电池厂老板透露:“政府为保就业通过电价补贴让我们硬撑停产只是时间问题。 ”
融资通道枯竭:2025年一季度仅10家企业获得新融资且集中在头部。 尾部企业为求生转向农用车、专用车等边缘市场这类市场容量不足动力电池的5%。
资本退潮时过剩产能化作财报上的冰冷数字。
2024年宁德时代计提资产减值93亿元2025年上半年再提25亿。其中存货跌价计提18亿相当于每天减值1000万。 固定资产减值2023年淘汰40GWh旧产线相当于直接报废48亿元。
这些数字背后是行业大洗牌:尚太科技石家庄负极材料基地关停中创新航因订单不足裁员东风时代等合资项目被宁德时代撤资。 资本盛宴散场后留下的只有千亿级资源浪费和产能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