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08-07 08:37 点击次数:65

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创新高,绿色循环经济迈出坚实步伐

“这数据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小李在朋友圈里感叹,“1915万吨的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咱们国家环保力度可不是盖的。”2024年,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迎来新突破,不仅产量大幅提升,还带动了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发展。面对全球资源紧张和环境压力,这样的成绩到底意味着什么?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再生有色金属:撑起绿色发展的半边天

谈到再生有色金属,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废品回收”,但其实它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去年我国主要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达到1915万吨,占全国十种主要有色金属总产量的24%。换句话说,每四吨铜、铝、铅等矿产品中,就约一吨来自回收利用。这不仅节省了大量原矿开采,更有效降低了环境污染。

拿铜来说,再生精炼铜占到了总精炼铜产量的三分之一;铅更厉害,再生成品几乎占了一半市场份额。这说明什么?老旧电线、电器被拆解后重新变成工业原料,不仅实现了物尽其用,也让产业链更加环保高效。

横店一位从事废旧家电拆解的小张透露:“以前觉得卖废铁就是捡便宜,现在发现这活儿越来越吃香,大家都讲究规范拆解,保证材料能二次利用。”

规模扩张背后的动力与挑战

2024年全球再生有色金属总产达到5547万吨,其中我国贡献超过三分之一。在国内,上半年就生产了998万吨,同比增长超过4.5%,尤其是铝材增长迅猛,同比接近11%。这些数字听起来很美,但支撑它们的是庞大的回收体系和日益完善的政策支持。

报废汽车数量激增——今年1至4月,全国报废汽车达276.7万辆,比去年同期猛增65%。与此同时,各地加快推进家电、电子产品规范拆解。据供销合作社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各类废旧家电拆解已超700万台,同比增长25%。

互联网平台也加入战局,一些主流手机回收业务同比翻倍增长。可以说,从街头巷尾到线上渠道,多元化回收网络正在织成一个密不透风的大网,为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这条路并非一路坦途。“要做到既环保又经济合理,中间还有不少技术瓶颈和管理难题,”业内专家指出,“比如如何提高钴锂等新能源材料提取效率,是未来重点攻关方向。”

新能源电池回收:潜力巨大但需持续发力

新能源车爆发式增长带来了另一块“大蛋糕”——钴、锂等关键材料的循环利用。今年我国通过报废动力电池成功回收到2.6万吨钴和10万吨碳酸锂,占国内相关产品供应分别约14%和10%。这是个不小的数据,也体现出行业对资源闭环管理越来越重视。

杭州一家专注于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每天处理几十吨退役电池,每块都经过严格检测分类,有些还能继续用作储能设备,大大延长使用寿命。”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地方仍存在信息不畅通、技术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比如部分地区缺乏专业拆解设施或监管不到位,使得宝贵资源未能充分发挥价值。这无疑给行业健康发展留下隐患,需要与企业携手解决。

回收体系升级助推产业稳健成长

除了新能源领域外,传统类别如铜、铝等基础原料依然是主角。今年上半年,我国废旧铜材累计回收到132万吨,同比增长1.54%;而废铝则达465万吨,同比劲增近8%。这些数字背后,是完善物流网络、多方协同努力以及公众环保意识提升共同作用结果。

北京某大型城市社区工作人员分享道:“以前居民扔垃圾随意,现在都有专门分类点,而且还会定期举办宣传活动,让大家知道这些‘破烂’其实很值钱,对环境好处多着呢!”

从政策层面看,多部门联合推动建立覆盖城乡的一体化循环体系,通过补贴引导及法规保障,让更多企业参与进来,共同打造良性生态链条。同时,加强对非法倾倒行为打击力度,也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抓手。

绿色转型之路上的思考与期待

站在今天这个节点,我们不能忽视中国制造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以往靠挖掘地下矿藏满足需求,如今更多依赖科技创新驱动资源重复使用,实现低碳目标成为共识。不少地方已经将建设现代化循环经济作为战略重点,加速布局相关项目。

不过现实告诉我们,再好的蓝图也需要落地执行力支撑。从底层设施建设到人才培养,从技术研发到市场机制优化,都离不开持续投入与社会各界配合。有时候,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比如你我身边那台闲置手机送去正规渠道,都可能成为改变游戏规则的一环!

编辑走访发现,一线工厂里的工人师傅们满怀自豪感,他们亲眼见证着曾经被丢弃物件摇身一变为新材料,那种劳动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价值时洋溢出的笑容,无疑是最好的注脚。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当我们拼命追求快速发展的同时,是不是该停下来问问自己,这样消耗自然真的划算吗?如果连一点点可持续意识都没有,又怎能谈得上真正的发展呢?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不代表当事人及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资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