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铁流滚滚,旌旗猎猎,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的荣光即将在此汇聚。然而,有两个关键身影将缺席这场盛会,印度总理莫迪提前遁走,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全程隐身。我个人认为,这并非简单的日程冲突,而是大国博弈棋盘上,历史伤痕与现实利益交织的“战略性缺席”。
莫迪的“历史囚笼”:二战伤疤与印度的身份困境。“退出印度”与“轴心合作”的双生幽灵:当全球纪念反法西斯同盟的伟大胜利时,印度却深陷历史记忆的撕裂泥潭。1942年,国大党发起“退出印度运动”,矛头直指英国殖民者,体现了反抗压迫的民族精神;但吊诡的是,其领袖钱德拉·鲍斯同期却选择与日本军国主义合作,组建“印度国民军”(INA)对同盟国作战。这段“反抗殖民”与“附逆轴心”的悖论并存史,成为印度难以启齿的“原罪”。
新德里的“身份认知癌”。莫迪若高调出席“反法西斯”庆典,无异于在国内引爆历史争议的炸弹。民族主义者会质疑为何纪念曾压迫印度的“同盟国”(英、美);而正视历史者则难掩INA与日本合作的污点。这迫使印度在二战叙事上长期“精神分裂”——既无法完全拥抱同盟国叙事,更不敢触碰轴心国关联。所以,莫迪这次访华前,还要先期到访日本,这是几个意思?想必大家已明白几分。
数据佐证的战略沉默。据皮尤研究中心2023年民调,仅35%印度民众对二战历史有“明确认知”。莫迪政府近年大力推动民族主义叙事,若在敏感历史场合“站错队”,恐瓦解其精心构建的“强大印度”形象。缺席,是其规避历史争议、维持国内叙事“模糊安全”的无奈盾牌 。
再来说说埃尔多安的缺席,他只因“利益天平”在起作用。骑墙艺术与北约的紧箍咒,他必须精心玩弄。“星月旗”下的精确算计。埃尔多安素有“外交巴尔干舞者”之称。缺席北京阅兵,是其精心权衡的产物。
北约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土耳其作为北约关键成员,其核心安全依赖西方体系。高调出席中俄主导的庆典,尤其在西方与中俄关系紧张之际,势必招致欧美强烈反弹,甚至影响F-16军购、经济援助等切身利益。
里拉危机下的喘息。土耳其通胀率长期高企(2023年就曾达到过85%),急需西方金融支持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纾困。此刻激怒金主,无异于经济自杀。尤其是,特总的关税大棒随时可能舞到他头顶之上。
博斯普鲁斯“待价而沽”。埃尔多安深谙地缘杠杆之道。缺席北京,既可安抚西方,又为未来对俄(黑海粮食协议、S-400后续)、对华(一带一路项目)谈判预留筹码,坐收“待价而沽”之利。
那么,我们如何应对?超越情绪,下好大棋局的“三阶回应法”:
第一,理解层。“破壁”历史心结与利益逻辑:不必过度解读为“刻意羞辱”。认清莫迪的历史困境是解不开的“死结”,埃尔多安的缺席是精明的“避险操作”。这是国际政治残酷的“理性选择”常态 。
第二,策略层。“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太极推手。对印,淡化施压,深耕实利。聚焦双边贸易、边境稳定、金砖合作等共同利益。历史话题可交由学界探讨,政治层面“搁置争议,共谋发展” 。莫迪缺席阅兵?那就力促其下次为经济合作而来!
对土耳奇,我们可以保持接触,以“利”化“疑”。稳步推进“中间走廊”计划,强化基建、能源合作。理解其西方依赖,不逼其“选边站”,而助其成为“多向桥梁”。埃尔多安爱算账?就用更诱人的合作项目让他“算不清”!
第三,格局层。锻铸“不可替代性”的终极王牌。双雄缺席无损中国主场外交的全球感召力(普京、武契奇、金正恩及多国元首的出席即是明证)。核心在于:加速高质量发展,巩固产业链优势,提升科技与军事硬实力,扩大“全球南方”朋友圈。当中国成为无法绕开的“引力中心”时,任何领导人的行程表都将被迫“向北京倾斜”。
讽刺与警示:缺席者终成“局外人”?莫迪回避历史,却可能被更宏大的“人类共同记忆”叙事边缘化;埃尔多安精算眼前,或错失欧亚大陆深度整合的世纪机遇。他们的“精明缺席”,反衬出中国主场外交的从容与历史自信。国际舞台的聚光灯,终将照亮那些敢于直面历史、引领未来的担当者。有道是:
双雄遁京华,铁甲耀孤忠。
印耻痂难揭,土利锁重重。
史囚困玄象,骑墙堕迷峰。
寰球棋局变,正道破冰封。
#莫迪和埃尔多安为何不参加九三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