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09-11 16:19 点击次数:53

2010年,毛远新重回韶山时,他含泪说的一个大遗憾是什么?

【前言】

毛远新,籍贯湖南湘潭,是毛泽民与中共地下工作者朱旦华的儿子,同时也是毛泽东主席的侄子。毛泽民乃毛泽东之弟。

毛远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是一位重要人物,他历任辽宁省革委会副主任、沈阳军区政治委员以及政治部副职等岗位。随后,他转型为毛泽东的联络人员,获得了毛泽东的高度信赖。

1976年10月6日,“四人帮”倒台后,毛远新随即接受了监管审查,并在十年后的1986年被法院判定服刑十七年。

1993年10月起,毛远新被分配至上海汽车工业质量检测研究所任职,直至2001年正式离职步入退休生活。退休后,毛远新时常与亲属曹全夫等人一同重返韶山故居,缅怀先辈毛泽东的遗貌。

2010年10月,毛远新再次踏足韶山,此次行程有湖南当地领导的陪伴。他前往参观了毛泽东铜像,并向其敬献了花篮以示敬意。进入毛泽东纪念馆后,毛远新的目光落在了一件伯父生前的遗物上,这一瞬间,他情绪失控,泪水夺眶而出,显得异常激动。

周遭的职员对毛远新这意外的行为感到毫无防备。众人纷纷询问事情缘由时,毛远新终于分享了他与这件遗物间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对毛远新而言,这是一生中难以弥补的遗憾。

【一、辜负毛泽东疼爱的毛远新】

1941年2月,毛远新于新疆诞生。

那时,他的父亲名为毛泽民,与母亲朱旦华一同在新疆从事革命活动。

两年后,军阀盛世才突然转变立场,对抗共产党,他将在新疆地区任职的共产党员悉数逮捕,陈潭秋及毛泽民夫妇与幼子也身陷囹圄之中。

1943年9月,在新疆迪化(现今的乌鲁木齐),毛泽民、陈潭秋等共产党成员遭到盛世才的处决。与此同时,朱旦华携带着年龄尚不足三岁的毛远新,继续身陷囹圄之中。

1945年7月,在多方的努力营救之下,那些幸免于盛世才之手的共产党员终于重获自由。次年7月11日,朱旦华携其子毛远新返回延安。

几天后,毛泽东请朱旦华和她的儿子到杨家岭作访。

毛远新那时年仅四岁有余,毛泽东首次在杨家岭的窑洞前遇见侄子毛远新时,他沉默了许久。

毛远新仔细端详着这位从未见过的伯父,两人之间竟莫名地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情感纽带。

对于毛泽东来说,尽管毛远新年仅四岁,但他那圆润的脸庞与一双明亮的眼睛,与幼时的叔叔毛泽民极为相似。

毛泽东将侄儿轻轻揽入怀中,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仔细瞧瞧润莲的孩子。”

毛远新十分大方,他好奇地问道:“伯父,为何您既有毛泽东这个名字,又被称为毛主席?”

孩子的纯真言语,让毛泽东倍感愉悦。

自初次相见,毛泽东一家便对毛远新颇为喜爱。其女李讷仅比毛远新年长数月,两人关系融洽,时常相伴嬉戏,共同学习。

1949年6月,朱旦华与革命先烈方志敏的亲属方志纯结为连理,并一同调至江西南昌履职。

同年七月,毛远新被安排至其母亲处相伴。

抵达南昌后,毛远新很快发现难以适应当地多湿的气候环境。对于师生间交流的江西方言,他也感到难以理解,这给他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了诸多不便。鉴于这些情况,他向母亲朱旦华反映了自己的困扰。

朱旦华心中思量,毛远新身为毛家后代,她始终有意安排他前往伯父毛泽东处,只是尚未找到合适的契机。

1951年,朱旦华接到通知需前往全国妇联参会,毛远新得知此事后,便向母亲表达了希望一同前往北京的愿望,并表达了想要再次在北京育英小学就读的想法。

国庆假期到来之前,毛远新陪同其母朱旦华再次抵达北京。

到达北京的次日,朱德元帅的夫人康克清轻抚着毛远新的头顶,对朱旦华说:“你参加妇联会议时还带着孩子,实在不太方便。要不,我把远新送到他伯父那儿照看,你看如何?”

当晚,康克清前往中南海后,随即安排毛远新前往丰泽园。

李讷见到表弟毛远新时,话题不断。毛泽东主席见到毛远新也同样感到欣慰,这份喜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因毛岸英牺牲所承受的悲伤。

妇联活动完毕后,朱旦华前往中南海拜访毛泽东,计划接毛远新返回南昌。

毛泽东细致地关心了朱旦华在南昌的工作与生活状况,具体涉及她侄子毛远新接受的小学教育等方面。

朱旦华提及了毛远新有意愿转学到北京育英小学继续学业。

毛泽东对侄子温和地说:“如果选择留在北京,就如同温室里被呵护的花朵。但要是跟着妈妈去南昌,就能历经风雨,增长见识。”

毛远新坚定地回应:“我选择住在学校,而非此处,怎能被视为娇生惯养之人?”

这句话引得毛泽东开怀大笑,鉴于毛远新留在中南海有助于提升毛泽东的心情,江青于是悄悄将朱旦华拉到一旁,请求她能让儿子继续留在北京。

毛远新在十岁时搬入了中南海,并再次就读于北京的育英小学。

与毛泽东家族共同生活期间,毛远新受到了伯父毛泽东的深切关心和细致照料。

尽管政务缠身,工作极为繁重,但只要稍有空闲,毛泽东便会向毛远新叙述故事,教导他要培养勤奋耐劳、专心治学的良好习性,切记不可自恃身份,追求特殊待遇。

在北京城区活动期间,毛泽东常带着毛远新一同出行,家中氛围温馨和睦。毛远新自然而然地像李敏、李讷那样,称呼毛泽东为“父亲”。

成年后,毛泽东在和毛远新交流及通信的过程中,常以“父亲”的身份自居。

1954年,毛远新完成了育英小学的学业,随后获得推荐,进入北京101中学继续学习。

1960年,毛远新完成了高中学业,随后接到通知,被直接录取至尔滨的军事工程学院进行深造。

军工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由陈赓大将创立的一所高级军事科学院校,专注于尖端科技领域的教育。该校吸引了众多中央领导人的子女前来就读。

毛远新向伯父毛泽东提及了自己被保送至军工的消息,毛泽东听后反应平淡:“国家保送上大学并不算真本事,真正的本事在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你的堂姐李讷就是通过考试,成功进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

大伯的言语激励了毛远新,同年,他凭借个人奋斗成功考入清华大学,专业为无线电技术。

1961年新年伊始,毛泽东在广州忙于主持一项重要会议,并吩咐毛远新前往广州参与。

抵达广州之际,毛远新偶遇了几位曾经的中小学同窗。

众人汇聚一堂,相互探问着各自的就读院校。经过一番交流,毛远新意识到,多数人竟是来自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因此,同伴们纷纷建议毛远新考虑从清华大学转学至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继续学业。

毛远新抱有同样的念头,不过他决定先向叔叔毛泽东请教一番。

毛泽东在了解毛远新的意愿后,温和地表示:“我不清楚陈赓是否还愿意接纳你,倘若他愿意,我不会有任何反对。”

随后,叶剑英元帅的子嗣叶选宁致电陈赓大将,陈赓在通话中愉快回应:“得知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有意加入我们军工深造,我自然十分乐意接纳。”

毛远新在清华大学无线电专业学习了半年后,决定转学至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系的无线电控制技术专业继续深造。

毛远新转学至军工,鉴于他原先学习的无线电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共通性,他在新环境中依旧表现出色,学业成绩优秀,全面发展,成为了同学中的佼佼者。

每学期重返北京,毛远新都会携带各式荣誉证书给伯父毛泽东展示。

毛泽东内心虽感欣慰,但口中却道:“这些表彰证书不过是表面文章,实际意义有限。”

1965年末,毛远新抵达黑龙江巴彦区域参与社会实践工作。

次年,毛远新成功完成军工的学业。根据相关规定,像他这类杰出毕业生通常会被安排至某个科研机构工作。

某日晚餐之际,毛泽东询问侄子关于工作分配的情况。得知毛远新即将前往研究机构,他轻轻摇头,语重心长地说:“年轻人若不经受磨砺怎可成长?刚从学校步入社会,缺乏对工人的理解,对农民的认知不足,对士兵的生活也不熟悉,这样的背景恐怕难以胜任未来的工作。”

既然你已经完成了军事学院的学业,理应直接进入军队服役。

伯父毛泽东作出指示后,毛远新必须遵循这一决定,他被安排至云南边境的一个炮兵部队,在那里担任一名寻常的炮兵操作员。

1966年初的一个下旬时段,毛远新身着刚换上的军服,从中南海出发,踏上了前往南昌探望其母朱旦华的旅程。

行进间,毛远新意外碰到了伯父毛泽东,随后,他首次踏上了返回韶山老家的旅程。

1967年5月,毛远新抵京,向毛泽东概述了东北地区的情况。

随后,在江青等人的扶植下,27岁的毛远新被委任为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以及辽宁省区委政治委员等多项关键岗位。

进入20世纪70年代,毛远新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犯了一些重大失误。

1975年春节结束不久,毛泽东的健康情况急剧下滑,已无法参与外出活动,就连说出连贯的话语也变得异常困难。

他做出了决定,要指定一名联络人员,负责自己与中央政治局之间的沟通。这一关键职位,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毛远新的肩上。

那段时间,毛远新担任着中央政治局与毛泽东之间的沟通桥梁,他转达给毛泽东的信息具有重要影响。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因病离世,随后,一个反革命团体加速了其阴谋行动,企图掌控党和国家的权力。

在此情境下,毛远新未能准确把握形势,做出了一系列不当决策。

1976年10月6日,“四人帮”组织被全面瓦解,随着这批反革命成员被迅速清除,对毛远新实施“监管审查”的措施也随之而来,成为必然之举。

毛远新身为毛泽东主席的侄子,其情况与那些反革命分子有所不同,故而在被羁押于秦城监狱期间,得到了相应的妥善安排。

1987年,朱旦华,作为毛远新的母亲,致信中央,请求将毛远新的服刑地点变更至江西南昌,目的是为了能够更频繁地探望他。

该请求获得了上级的批准。

1993年,毛远新结束了长达17年的有期徒刑,该刑期自1976年他接受审查时起算。获释后,他向表达了希望参与工作的意愿。

随后,毛远新采用“李实”作为假名,就职于上海的一家研究机构。

他毕业于著名的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进入研究所工作后,迅速在专业领域崭露头角,成为核心成员。众多年轻同事在遇到专业难题时,都会向他寻求帮助。毛远新对待这些求助非常积极,总是耐心细致地协助年轻同事克服各种困难。

故而,毛远新屡获殊荣,被评为优秀多次,在所内享有极高的尊重。

2001年,年满六十岁的毛远新决定步入退休生活。

毛远新退休后,每个月都会收到一笔养老金,他与妻子和女儿在上海享受着宁静的日子。

【二、睹物思人,毛远新看到毛泽东的遗物,当即泣不成声】

毛远新曾多次探访位于韶山的故乡,其中首次访问发生在1966年。在即将前往云南军营报到之际,他遵循伯父毛泽东的指示,专程返回韶山的旧居。

1990年晚秋时节,我再次踏足韶山,此次同行的是毛远新,他携同妻子、女儿以及姐夫曹全夫,目的是将已故的姐姐毛远志的骨灰安置于此。

毛远新在那段时间居住在江西南昌,鉴于南昌与韶山距离相对较近,毛远新每年均会选择返回韶山探访,这一习惯持续多年。

1998年12月26日晚上,毛远新等人抵达韶山铜像广场之际,众多目光聚焦在他们身上。

据悉,众人皆在默默地期盼着毛远新能够点燃今晚的首枚象征性红色信号标志。

毛远新因其特殊身份,使得民众将对毛泽东的深厚感情部分地投射到了他的身上。

毛远新眼眶泛红,举起了信号发射器,刹那间,鞭炮齐鸣,声响震耳欲聋。

2010年11月10日,毛远新重返韶山故乡,他前往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参观时,意外地在馆内发现了一件毛主席生前未曾留意到的遗物。

这块遗物为毛主席曾经佩戴过的手表。该手表曾属于毛主席,是他日常佩戴之物。作为一件历史见证,它承载着独特的意义。手表作为时间的记录者,默默陪伴在毛主席身边,见证了许多重要时刻。如今,它作为遗物被保存下来,成为了缅怀毛主席的重要物品。

看到那块手表,毛远新情绪失控,泪水夺眶而出,或许是因为它勾起了对某人的怀念,又或触及了一段隐秘的过往。他随即向身旁的工作人员缓缓讲述了一段往事。

1945年期间,毛泽东与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成员从延安前往重庆,目的是与蒋介石展开旨在实现和平的协商会谈。

到达重庆后,郭沫若发现毛泽东没有手表,不便管理时间,他便将自己新近购置的一块腕表从手臂上取下,赠予了毛泽东。

毛泽东最初坚决推辞,但郭沫若先生这样解释:“我赠您这块手表,并无结交之意。此次重庆之行意义重大,您需精准把握时间,确保行程无误,以免被蒋介石等人抓住把柄。”

毛泽东在听到这番言语后,心情十分愉悦,破例接纳了郭沫若赠送的这份礼品。

在接下来的许多年里,毛泽东始终佩戴着那只手表。

20世纪70年代期间,毛泽东的身体状况日渐衰弱,而他佩戴的那块手表,历经三十年风雨,已显得相当老旧。尽管如此,他仍坚持不更换新表。

毛远新曾多次表示,希望用自己的薪水为叔叔毛泽东购置一块新手表,但这一提议被毛泽东婉言谢绝了。

毛远新选择了妥协,打算换一条新的手表带,但这一请求同样被毛泽东回绝了。

经过考虑,毛远新打算找一位手工艺人,请求他将旧手表的表带进行翻新,去除多余的边缘部分,以便毛泽东佩戴时更为舒适,同时也能节省开销。

然而,在毛远新尚未完成手表修复之际,毛泽东因病不幸离世。

回忆往昔,毛远新眼眶湿润,向工作人员坦诚表达了自己的悔意:“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错失,我曾承诺要为他老人家拿去修理手表,但最终未能履行。”

工作人员纷纷上前劝慰,毛远新的情绪逐渐恢复了平稳。

毛远新,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位独特个体,与毛泽东共度了漫长的岁月,这段共处时光对他而言,是极为珍贵的人生经历。毛远新与毛泽东长时间生活在一起,这段经历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笔难得的财富。

不可否认,处于那种政治氛围中的毛远新,未能坚守根本立场,在很大程度上未能不负毛泽东对他的关怀与期望。

然而,毛远新对于伯父毛泽东的情感纽带,早已超越了常规侄辈与伯父之间的关系界限。

逝者如斯,昔日时光已逝多年。

期望毛远新能延续毛泽东的革命精神,通过撰写更多的回忆录,为后人呈现一个贴近实际的毛泽东形象。

推荐资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