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启动贸易战,意图重塑对华经贸关系。然而,这场行动最终折射出美国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偏差,并将外部冲突的压力聚焦、放大,最终投射在美国自身的政治和社会裂痕之上。这场冲突对美国自身的影响,远超关税数字的简单胜负。
美国决策层最初观察世界时,其战略建立在对中国经济韧性和国际关系现实的严重误判之上。他们认为中国经济高度依赖对美出口,只要施加关税压力,北京就会立刻低头。
然而,现实数据表明,中国内需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今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增长的79.1%来自内需。同时,中国的出口市场早已成功多元化,对东盟、非洲等地的贸易额显著增长。
近期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出口占比从过去的21.8%降至14%。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9.6%,对非洲更是增长了14.4%。美国想靠市场胁迫来施压,结果未能奏效。
误读对手,错判世界
美方曾将中国视为技术模仿者,这种观点被证明是战略性的短视。美国对芯片领域实施封锁,非但未能遏制中国科技发展,反而倒逼中国在关键领域加速自主研发,形成了意想不到的助推效应。
华为昇腾910B芯片的性能已经逼近英伟达A100。国产14纳米芯片的手机,近期在国内市场售出了3000万台,占国内市场份额的22%。这表明,芯片制裁反而激发了中国科技的自主化大跃进。
中国拥有联合国全部41个工业大类,是全球唯一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中国的造船能力是美国的200倍。美国试图打断产业链来打击中国,结果反倒促使中国制造变得更加完整和独立。
华盛顿方面期望盟友能够一致对华,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关键伙伴的步调迟疑,甚至表现出疏远。这表明,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动正在侵蚀其苦心经营的联盟体系。
西班牙、瑞士和印度等国相继暂停或取消了对美国的军事采购订单。与此同时,法国和俄罗斯却成了新的赢家,获得了这些国家的军事订单。这显示出美国在盟友体系中的影响力正在减弱。
欧盟加快了与中国投资协定的谈判进程,并推出了“反胁迫工具”,甚至准备禁止美国企业参与欧洲高达2万亿欧元的政府采购项目。亚马逊、微软等科技巨头也面临制裁风险,这都说明欧盟正在寻求更大的自主权。
代价反噬,内斗加剧
贸易战的经济成本并未引发美国社会团结应对,反而被聚焦放大,成为党派斗争的燃料,使得外部冲突迅速内化为激烈的政治攻讦。普通美国家庭感受到了生活成本的上涨。
近期,沃尔玛商品平均价格上涨了23%,一个普通美国家庭一年需要多花5000美元。企业界也承受了巨大的利润损失,64%的关税成本最终都落在了美国企业头上。
通用汽车第二季度营收缩水11亿美元,利润率从9%降至6.1%。苹果公司因关税损失了11亿美元。特斯拉为了避税,不得不继续扩大其在上海的工厂。
美国制造业也因此遭受打击。近期数据显示,5月至6月,美国制造业裁员高达25.8万人,失业率升至4.2%。这些经济代价迅速被转化为政治武器,成为攻击政敌的弹药。
美国媒体对贸易战“胜负”的报道,被深刻地嵌入了反特朗普的政治议程。《华盛顿邮报》近期发表文章,声称特朗普在贸易战中已经失败。该文章的作者马克斯·布特,是立场鲜明的反特朗普主义者。
《华盛顿邮报》被贴上了“反特朗普”的标签,被视为民主党攻伐特朗普的工具。该文章引用的中美GDP增速对比,只片面强调了增速,却忽视了中美两大经济体在总量上的差距。
这篇报道的目的更多在于阐述一种政治立场,而非客观报道。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的角色和贸易战的真相变得次要。无论是宣扬“美输中赢”还是其他论调,其核心诉求都是服务于攻击特朗普或共和党。
当美国内部撕裂严重时,任何外部议题都可能被劫持为内斗的工具。这场贸易战的讨论,很大程度上已经演变为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党争中的口水仗。
全球变局,美国边缘
最终,这场贸易战投射出一个全新的全球影像:美国的单边行动非但未能巩固其霸权,反而加速了一个更加多极化、去中心化的世界秩序的形成。贸易战的压力,促使更多国家寻求替代方案。
沙特、阿联酋、埃及、伊朗等十余国近期加入了金砖机制,并积极探索本币结算。中俄两国上半年的贸易额达到26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实现了人民币结算,这使得SWIFT体系的地位正被迅速侵蚀。
东盟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今年第一季度,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达到2378亿美元,同比增长6%。这些都表明,替代性经济圈正在崛起。
美国企业也选择“用脚投票”。特斯拉为了避税,扩大了在上海的工厂。苹果公司也尝试绕开美国政策,重构其全球供应链。这些企业主动调整全球布局以规避政策风险,客观上推动了全球产业链的多元化。
这削弱了美国对全球生产网络的控制力。鲁比奥在马来西亚论坛上,面对一众国家领导人对美国关税政策的质问,只能尴尬地回应“我得回去问问贸易同事”。这反映出美国在全球话语权的式微。
印度外长苏杰生近期访问中国,直接推进稀土合作,而不是依赖美国。欧盟推出了“反胁迫工具”,准备禁止美国企业参与欧洲的政府采购项目。这都显示出美国不再是唯一“规则制定者”的世界。
前驻华大使伯恩斯公开表示:“我们低估了中国科技的创新能力,把它当成模仿者是战略误判。”鲁比奥也承认“我们也犯了错”,他承认这场贸易战让全球都遭了殃,美国获得的也只是短期混乱的利益。
全球贸易增长预期从2.5%降到了1.8%。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警告,高关税可能引发经济衰退。财政部内部也有人私下承认:“先扛不住的,其实是我们自己。”
结语
贸易战清晰地照见,一场意在削弱对手的外部冲突,最终如何反噬自身。它暴露了美国战略层对世界的认知滞后,激化了其内部早已存在的政治分裂,并无意中加速了自身全球影响力的相对衰退。
因此,讨论贸易战的胜负手,或许已不再是关键。更值得深思的是,当一个国家最大的挑战来自其内部时,任何外部的强硬姿态都可能变成一场代价高昂的自我消耗。这注定是一场漫长的拉锯战,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正视那个真实、复杂且充满内在矛盾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