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09-11 09:52 点击次数:196

诸葛亮首次北伐,损失十一名将领,光看名单便知败绩惨重

公元227年的春天,46岁的诸葛亮亲自带领大军迈出了北伐的步伐,心中藏着不少激动与惆怅。

那份出征的奏章,名扬天下,流传千古,谁能与之比肩呢?

不久前,诸葛亮把那个名扬千古的《出师表》呈给了刘禅,明确表示此刻正是进攻中原的绝佳时机,也成功说服了刘禅答应北伐。

其实,这场北伐能不能顺利打赢,诸葛亮心里也没把握。

二十年前,他静卧隆中,指点着天下的大局,为刘备制定了接下来几十年的发展规划。

其中,占领西川、荆州然后向北进军,可说是最关键的环节,刘备对此也是高度评价。

现在,先帝走了,荆州也丢了,曾经的老将如今一个个都离开了人世,这场北伐到底能不能打赢,还真是令人心里打鼓啊。

此刻的诸葛亮完全没料到,迎接他的会是一场彻底的败仗,而且还损失了十一位重要将领,从名单上就能看出,败得有多惨啊……

北伐的时机

依照诸葛亮当年安排的战术,最合适的北伐时机,应该是在占据荆州和益州之后,静观局势变化,然后趁机两路齐发,袭击中原,这样一来光复汉室的希望就大大增加了。

随着孙权拿下荆州,刘备亲率大军攻打孙吴,结果在夷陵惨败,刚建立没多久的蜀汉政权也变得摇摇欲坠,更别提北伐中原的事了。

在这个“临阵退败、身陷险境时受命”的局面里,被刘备托付后事的诸葛亮,充分展现了他非凡的治理能力。

先安排邓芝、陈震几个人去拜访东吴,重新修复双方的关系。虽然先主刘备因为攻打东吴而去世,荆州也被孙权的人抢走,但诸葛亮还是不得不做出这个选择。

曹魏势力强大,光靠蜀汉自己恐怕难以单独抗衡。而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东吴在诸葛亮心里可是最紧要的盟友。

要不是刘备坚持去攻打东吴,哪怕荆州被攻占了,诸葛亮也不愿意在明面上跟东吴翻脸。所以,诸葛亮掌权后,马上派人去联络孙权,想让两家重新做朋友,恢复以前的关系。

这事儿,孙权心里其实没有啥不合适的。只要曹魏还在,蜀汉就是东吴的天生盟友,从整体利益来看,孙权肯定不愿意失去跟蜀汉的好关系的。

等到跟东吴的外交问题搞妥,诸葛亮才放下心来专心整治国内的乱局。刘备一死,南中那边的雍闿就和孟获什么的串通一气,带兵造反了。早先因为先帝去世的事东吴那边还没表态,诸葛亮也没急着派兵攻打。

跟东吴和好以后,他就毫不犹豫地亲自出战南中,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平定了雍闿名、孟获的叛乱,把百姓的心重新稳了过来。

内忧外患一齐搞定后,诸葛亮马上着手推行养精蓄锐的治国策略。蜀汉的资源比中原差点儿,要想攻打曹魏,得全军动员,众志成城,才能有一拼的底气。

就这样,蜀汉不再主动出兵,而是在暗地里积攒实力。曹丕看到蜀汉没有动静,也就放松了警惕,关中那边的防守也变得宽松起来,重心转向了东吴,打算先把东吴拿下,再去折腾蜀汉。

可没想到,天不从人愿,魏主曹丕没多久就去世了,新帝曹叡也只得赶忙登基,魏国内部闹得不安宁。距离成都的诸葛亮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可是乐开了花,觉得这是上天给的好机会,北伐的大事也就在此时开始谋划着。

到公元227年,诸葛亮写出了《出师表》,正式请求发动北伐。这会儿蜀汉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国力已经达到巅峰水平,再加上被正统认可,从上到下都十分希望能振兴汉室,把失去的都城夺回来,百姓的心都在支持这事呢。

曹魏新帝登基,国内局势暗潮涌动,已不似以前那么强大。怎么看,都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时候,要是错过了,恐怕再没有这么好的机会啦。

于是,刘禅迅速答应了诸葛亮的北伐打算,拼命地支持丞相的征战。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此拉开帷幕,天时、地利、人和都算上了大好,他自己也觉得是最合适的时机,于是调动兵马,进驻汉中,和曹魏展开了对峙。

这次北伐成了史册上的一段记忆,不过真正收获胜利的似乎并不是那些心向蜀汉的人。明明时机已经成熟,怎么诸葛亮还会惨遭败绩,甚至折损了11位大将呢?

惨痛的教训

根据《后出师表》记载,诸葛亮自述:

自从我到汉中的这段时间里,丧失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这些将领,还有曲长、屯将等七十多个人,外加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这些一千多名战士。

一次北伐中,七十多名中高级将领战死,低级军官也上千,这对于人口资源非常宝贵的蜀汉政权来说,真是打击挺大的。

再加上诸葛亮下令处死的马谡、李盛、张休这三位大将,名号都算响亮,合起来一共有11个有名有姓的将领。付出了这么惨痛的代价,结果却只是一次失败,无论怎么看,这都让人难以接受。

那么,咋回事儿呢,这次北伐为什么会败呢?

其实,很多人都觉得蜀汉的国力比不过曹魏,打个败仗也不算啥新鲜事。不过这次打仗,蜀汉其实挺有机会达成自己的战略目的的,就是少了几个“如果”。

最大的一种“如果”,就是那些几千年后还被人反复讨论的事情:要是诸葛亮没派马谡去守街亭,结局会不会完全不一样?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在历史上算得上少有的“完美人物”,一心为国,无私奉献的象征。不过,关于马谡那件事,确实是因为诸葛亮的个人私心作祟,他坚持要用马谡,最终让街亭失守,也就导致蜀汉一败涂地。

刘备临终时曾经提醒过诸葛亮,他觉得马谡这个人只会说些空话,没啥真本事,就像赵括那样,表面上挺厉害,实际上毫无用处。意思就是说,劝诸葛亮别太轻易信他,要小心别用错人。

诸葛亮平时挺谨慎,选人用人也都是为了大家好,再加上刘备专门叮嘱过,要小心别用马谡,确实是这么想的。不过呢,只要一跟马谡讨论事情,诸葛亮就把刘备的劝告忘得一干二净了,完全听不进去似的。

马幼常(马谡的字)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奇才,他的思想总是跟诸葛亮不谋而合,口才了得,不管是军事还是民生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诸葛亮从不违背刘备的指示,但这次他偏偏不听,还是决定让马谡担重任。尤其是在亲自南征南中时,马谡建议先以安抚民心为首要目标,这个想法打动了诸葛亮的心。后来在擒获孟获的时候,诸葛亮也是采取以心服人为主的策略,最终顺利收服了孟获。

从那以后,诸葛亮明显表现出对马谡的偏爱,完全不理会将领们的阻拦,在北伐的时候,把马谡安排成前锋的大将。不料,这次任性,换来了一个惨痛的教训。

街亭这个地方可是战场上的重要关口,关乎陇右和关中那一带的安危。当时,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已经叛曹归刘,局势挺乐观。赵云和邓芝又吸引了曹真的不少兵力,曹叡一看局势紧张,亲自赶到长安督战,派出了名将张郃带着五万大军抢夺街亭。

看得明白的人都晓得,只要把街亭守住十天半月,等诸葛亮把陇右那些地方收进去,就能支援街亭了。接下来,曹操和刘备的攻守局势就得换个模样了。

那派谁去守街亭呢?身为先锋的大将马谡,自然得亲自上阵啦。这会儿的马谡正得意洋洋,只要把街亭守住,算是大功一件,回到蜀中后,嘿,升官加爵指日可待,人生巅峰也就不远了。

马谡逐渐变得有些自满了,居然不按照诸葛亮的安排去搭帐安营,而是死活坚持要在南山的险要地方驻扎。等到张郃的大军来袭,把蜀汉军队的水源都断了,马谡也没辙,只得硬着头皮反攻,可结果嘛,最后只能狼狈溃败,败得很惨。

要是只算一次败仗,可能马谡还不会遭到那么严重的惩罚,可他后来居然怕死怕罪,偷偷跑了,弄得诸葛亮气得不得了,马上下令追捕马谡,没多久就把他抓了回来。

这样一来,就算诸葛亮再怎么看重马谡,也没法让他活命了。毕竟,像守卫街亭的张休和李盛,位置没马谡高,但也都被诸葛亮亲手下令处死了,更别说是犯了军令大错、怕罪逃跑的将领了。

诸葛亮含泪处死马谡,这眼泪不仅是为马谡的才干感到惋惜,更是对自己识人失误的一种懊悔。

主帅看人不准,诸葛亮心里觉得对不起国家和百姓,便主动请求自降三等。因为自己的一次失误,引发军队败北,最终败得很惨,诸葛亮也找不出什么理由。

要是换个人守街亭,局势会不会不一样呢?或者说,这次北伐到底还有没有希望成功?

难言的遗憾

其实啊,第一次北伐算得上是诸葛亮多次北伐里最合适的一个时候了。

自从诸葛亮一敲定北伐的策略以后,蜀汉的政府机关就全面启动了,兵力、粮草都按照最好的标准进行配置,得到民众的支持,大家同心协力,共同应战。

反观曹魏那边,由于长时间没有和蜀汉军队交手,边关变得松散,而且国内新帝上位,民心也不稳。这种情况,才让诸葛亮北伐刚开始时挺顺利,连陇右三郡都纷纷响应,背叛了曹操投靠刘备。

虽然北伐没有特别的地理优势,可蜀汉这边人心归附,士气高昂,反而曾一度占了点便宜。

照诸葛亮的打算,要是荆州还在手里,那就能同时用两手,把曹军的行动互相牵制住。现如今荆州都丢了,蜀汉也没法直接挺进中原,威胁关洛,这个局势对战争的谋划可是个大考验。

这次北伐,诸葛亮的打算并不是一开始就想直接拿回中原,而是慢慢来,先把陇右那四个郡拿下来,制造一定的战略威吓作用。

从益州出发想威胁中原,走斜谷的路线是最合适的,因为这条路便于大规模的军队行进,对于一向讲究稳妥的诸葛亮来说,简直是最佳的选择。

可是开战的时候,魏延提出了个新奇的点子,他打算带着一支特别的兵力,直接走距离最近的子午谷,然后直奔长安。

魏延觉得,长安的守将夏侯楙平时就是个胆小怕事、缺乏谋略的人,只要自己带兵到长安城下,他一定会吓得抛弃城池溜走。等自己占领了长安,曹魏的势力就会变得分裂,无法兼顾两头。

说实话,这个主意还挺猛的,要是没考虑风险,确实能带来不少好处。不过,诸葛亮一向小心谨慎,最后还是没采纳魏延这建议。

理性来看,魏延这招确实带点危险,风险挺大的。要想快速攻到长安,不光要天时,还得靠运气,天气一不好,比如子午谷那边遇到暴雨,赶路条件就变差了。就算能提前占领长安,夏侯楙会不会放弃城池,这事儿也不好说。即使占了长安,周边的守军也会拼命增援,魏延到底能坚持到和诸葛亮的主力汇合,那还真不好说。

于是,诸葛亮决定带领大军穿过斜谷,同时派赵云和邓芝率领部分兵力走褒斜道,目的是吸引曹真的兵力,分散对方的注意。

诸葛亮的大军到达的地方,百姓都很支持,陇右的三郡纷纷投降,赵云和邓芝也顺利完成了任务,牵制住了敌人。从各种角度来看,这对蜀汉来说都算是个好局面。不过,之后蜀汉军队在陇西、祁山一带遇到了激烈的抵抗,让曹魏有了喘息的空间。

直到曹叡命令张郃率领大军西进街亭,诸葛亮派马谡守镇,局势才逐渐失控。街亭失守之后,张郃的大军势如破竹,诸葛亮只得放弃已经争取到的土地,准备撤退。

那会儿,赵云和邓芝率领的部队一直牵制着曹真军队,时间久了,兵力不济,终究敌不过人多势众,只好败退。好在老将赵云亲自守住后方,确保队伍还算整齐,伤亡也没太大。

这次北伐,诸葛亮因为抢占了先机,一度取得了优势,但最终还是败了,真是挺遗憾的。战事结束后,曹魏又开始重视起陇西边关的防务,把那些平庸无作为的太守和将领都换掉,派上了之前表现不错的郭淮、游楚等人。曹真更是一力担当,亲自守住雍凉一带,绝不给诸葛亮任何可趁之机。

这次北伐之后,诸葛亮和后继者姜维又几次出兵北上,但都没能再现那次的气势和机会,蜀汉最终也没能扭转败局,好像一切都源自马谡守街亭那次失误似的。

要是当初换成魏延、王平这些人来守街亭,局势肯定不一样。他们听从诸葛亮的调度,绝不会擅自违抗或轻率行事。只有平时跟诸葛亮关系不错,又没经历过那种血火考验的马谡,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出那么愚蠢的事。

要是守将能够坚守住街亭,等到诸葛亮攻下陇右、陇西地区增援街亭,张郃自然不敢轻易发动进攻。那时,蜀汉占领了陇西,又能逐步向曹魏后方的凉州渗透,变成用来运送粮草和兵力的重要基地,国力也会变得比以前强得多。

到那个时候,收复中原、振兴汉室可就不再只是空话了,说不定曹叡他们晚上都得辗转难眠,睡不着觉了。

话说回来,历史本身没有如果,马谡依旧是以纸上谈兵名垂青史的罪人,诸葛亮一辈子也没能带着蜀汉的旗帜走到长安,最终蜀汉也没能把汉室旗帜插满中原。

出发还没成功就先去了,いつも让英雄们泪满衣袖。诸葛亮的北伐,终究成了后人心底难以释怀的遗憾啊。

推荐资讯
友情链接: